抗戰烽火中的筆桿斗士:施復亮
施巍 ?? 2025年08月19日
【人物檔案】施復亮,原名施存統(1899—1970),中共二大代表,曾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前身)第一任中央書記。抗戰勝利后,參與籌建民主建國會,是民主建國會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顧問、勞動部第一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等職。
在硝煙彌漫的抗戰歲月里,有這樣一位特殊的“戰士”——他雖未持槍沖鋒,卻以筆為戈,以思想為刃,在文化和精神的戰場上筑起永不崩塌的防線。他筆尖落處,是救亡圖存的吶喊;他奔走四方,為民族大義架起“經濟橋梁”。他就是施復亮,一位藏在文字與行動中的筆桿斗士。
破繭:在思想突圍中點燃覺醒之火
施復亮出生于浙江金華一個農民家庭。雖然家境貧寒,但他自幼聰明好學。學生時代的施復亮就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精神。1919年,當多數青年還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中徘徊時,尚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就讀的施復亮就在《浙江新潮》上發表了《非孝》一文,對封建倫理綱常進行了猛烈抨擊,激起了軒然大波。這篇“離經叛道”的文章,不僅讓他被學校開除,更像是一把利刃劃破了思想的蒙昧。施復亮的“叛逆”,本質是對民族未來的清醒叩問:國家已被列強欺凌,若不打破舊思想的枷鎖,何以孕育新的希望?

青年時期的施復亮
1920年6月,施復亮在上海與陳獨秀等人商議成立馬克思主義組織,不久后受陳獨秀指派,赴日本東京組建旅日共產主義小組。東渡日本期間,施復亮在警察的監視下堅持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將“醒民”二字刻入筆尖,從此將個人理想與民族解放緊緊綁定。
吶喊:在輿論戰場上吹響救亡號角
抗日戰爭爆發后,施復亮走出書齋,其筆鋒轉向更加激烈的現實戰場。期間,他不僅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任教,還擔任文化屆救國會的領導人員,作報告、寫論文,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工作。“九·一八”事變周年,他在北京街頭不顧特務的威脅,發出“反對不抵抗主義”的怒吼,即便險遭毒手,也未曾退縮;“八一三”淞滬會戰時,他所在的報館成了“火線”,防空警報尖銳刺耳。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他堅持寫下《論全民抗戰的必然之路》,用犀利筆觸戳破妥協幻想。此后短短兩三個月中,他連續撰寫數十篇宣傳抗日的文章,發表在《救亡日報》《文化戰線》等刊物上,主張發動民眾,團結御侮,直至抗戰勝利。這些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激發了民眾的抗日熱情。
在奔走呼號的同時,施復亮也非常注重對中國經濟前途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對戰時經濟發展的研究。他深知,在日軍鐵蹄下,中國的民族工業已瀕臨絕境,他攥緊筆桿寫下《中國現代經濟史》,用數據戳破侵略者“以戰養戰”的謊言;他主持舉辦全川經濟地理調查,帶領優秀的經濟學者長途跋涉,冒著日軍的狂轟濫炸,深入四川各地開展實地考察,廣泛搜集一手資料,并寫成專著。他明白,經濟防線不垮,抗戰底氣才足。
由于國民黨的刻意打壓,施復亮和夫人鐘復光曾一度雙雙失業,生活艱難,那時他的小兒子施光南還不滿一歲。有人勸他投靠國民黨,去當個參議員。對此,他嚴詞拒絕:“寧可餓肚皮,不投蔣介石!”隨后,他將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化作近百篇通俗易懂的文章發表在《新民報》上,結合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法幣回籠、勞工政策、改善稅制等問題,深入淺出地用經濟學原理加以闡明。這些文章批評國民黨的戰時經濟政策,呼吁改善人民生活,反對獨裁,要求民主。
堅守:于風雨如晦中不改初心
抗日戰爭的勝利令施復亮歡欣鼓舞,他渴望建立一個獨立和民主的新中國。1945年12月,施復亮作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受黃炎培遨請參加民主建國會的籌建。在籌備過程中,施復亮做了大量工作,成為民主建國會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1946年2月,施復亮在較場口集會中慘遭國民黨特務毒打以至腦震蕩,周恩來、鄧穎超、陸定一等中共領導人前往醫院慰問。施復亮在病床上強忍著傷痛,口述事件真相,由鐘復光筆錄寫成《憤怒的抗議》一文,在《新華日報》上刊登,揭露國民黨違背民意、蓄意破壞政協決議的罪行。他激昂地寫道:“我們個人是被打了,但是歷史的車輪還是要向著我們所相信的方向進行的!”
新中國成立后,施復亮擔任勞動部副部長,同時又先后擔任民建中央常務委員、副主任委員等職。盡管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他和家人仍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他的女兒施月明曾回憶道:“父親煙酒不沾,也不喝茶,只喝白開水,多余的錢參加儲蓄,一旦公益事業需要,馬上慷慨解囊。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救濟上海失業工人捐款1145000元(舊幣),河北水災捐款2000元,支持家鄉辦學捐助2000元,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父親去世以后,沒有給我們留下一分錢。”由于長期勞累過度,施復亮得了半身癱瘓癥,長期臥病在床,于1970年與世長辭,終年71歲。

施復亮與妻兒合影
施復亮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不懈奮斗的一生。他在抗戰時期的經歷和貢獻,不僅是個人的光輝篇章,更是中國抗戰歷史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的思想和精神,激勵著后人在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作者系民建北京市委辦公室四級調研員)
責任編輯:陳璐穎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