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錚錚 實業為國
彭新良 ?? 2025年08月19日
孫孚凌:(1921-2018),原名孫福齡,浙江紹興人。1949年參加民建,曾任民建北京市委會副主委。曾任滇緬公路局昆明西站職員,重慶天府煤礦營運處辦事員,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冀熱平津分署專員,南京淮南煤礦礦路公司下關營運處課員。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長、市服務事業管理局局長、對外貿易局副局長,全國工商聯常務副主席、名譽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聯主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孫孚凌出身民族工商業家庭,早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經濟系。抗戰時期,盡管未直接奔赴戰場,但他利用家族影響力與自身學識,積極參與后方抗日救亡活動。他組織物資捐贈、動員群眾支持抗戰,為凝聚社會力量、支援前線將士貢獻力量,展現出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愛國擔當,其事跡和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人。
家國危難,實業擔綱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打破了華夏大地的寧靜,日寇全面侵華的鐵蹄踏碎了億萬國人的安寧。彼時,年僅20歲的孫孚凌正接手家族企業——天祥機械廠。這家工廠雖不算規模龐大,卻是江南機械制造行業的一股重要力量。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國難當頭,孫孚凌深知,單靠熱血并不能驅逐侵略者,民族工業的生存與發展,是抗戰持久勝利的關鍵。他反復思索著如何將工廠轉型為抗戰助力。
“實業不興,國家何以強盛?”這是他父親孫仲勻常掛在嘴邊的話。孫孚凌毅然決定將天祥機械廠悄然轉為軍工輔助企業,專注于軍需物資生產和戰場設備維修。他秘密召集骨干技師,囑咐他們:“現在,我們的機器不再是生產生活用品的工具,而是保家衛國的武器!”
天祥機械廠很快開始生產軍用器械零件、彈藥箱和簡易武器部件。孫孚凌四處聯系,采購耐用鋼材,甚至冒險通過地下渠道獲取軍事圖紙。他深知,這不是單靠熱情就能完成的任務,每一道工序都關系到前線將士的生死。
智退敵寇,護廠有方
1938年,上海淪陷,日軍沿江南一路南下,蘇州、無錫相繼失守。日軍對民族工業虎視眈眈,企圖將工廠據為己有,為侵略戰爭服務。天祥機械廠也被列入了日軍的接管名單。
孫孚凌早已得知日軍意圖,他果斷采取應對措施:首先,他組織工人連夜拆卸最核心的生產設備,將精密機械和關鍵模具埋藏在廠區后山,掩蓋痕跡。同時,安排部分設備偽裝成廢舊物資,用木板、油布覆蓋后,通過蘇州地下黨渠道,偷偷轉運到重慶。
此外,孫孚凌故意將廠房表面做得破敗不堪,堆滿破損機器和銹蝕的零件。面對前來接管的日軍軍官,他用生硬的日語謊稱工廠因戰亂早已停工,機器損毀、工人逃散。
然而,狡猾的日軍并未輕信,提出要徹底搜查工廠。危急關頭,孫孚凌暗示工人點燃倉庫廢料,濃煙滾滾中,他冷靜地對日軍說:“這里早已是一堆廢鐵,燒就燒了吧!”
烈火和煙塵掩護了機器設備的轉移,也迷惑了敵軍。日軍最終無功而返。孫孚凌望著騰空的濃煙,暗下決心:“只要還有一口氣,就不能讓民族工業淪為敵人的工具!”
西遷復產,實業助戰
1939年,形勢更加嚴峻,孫孚凌決意將工廠整體遷往西南大后方。他通過多方關系,獲得了重慶的落腳點。在千里輾轉中,設備拆裝、運輸、重建,困難重重。
沿途日機頻繁轟炸,運輸途中多次陷入險境。孫孚凌親自押運最核心的機器,幾次在炮火中險些喪命。到達重慶后,他不顧疲憊,連夜組織工人搭建簡易廠房,搶修設備。
重慶地勢復雜,資源緊張,但他帶領工人利用簡陋設備恢復生產,迅速為前線提供軍用器械、彈藥箱、通訊設備零件等軍需品。更重要的是,他與軍工廠合作,研究簡易迫擊炮的零件加工,秘密支援前線部隊。
商界聯手,實業援戰
1940年,孫孚凌意識到單靠個人和一家工廠的力量,遠不足以支撐抗戰。他積極聯絡重慶各地實業家,倡議成立重慶工商聯合會抗戰委員會。
他提出實業亦是戰斗,號召實業家共同承擔抗戰物資生產任務。他發起的十城工業支援抗戰計劃,將西南地區的鋼鐵、機械、運輸企業緊密聯系起來,為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物資。
在他牽頭下,重慶多家工廠協調生產,確保物資供應不斷線。面對日機轟炸,孫孚凌多次冒險檢查生產線,保障工廠生產的連續性。他的號召力和組織力,成為西南工業抗戰的中堅力量。
1945年,日本投降。重慶街頭鞭炮齊鳴,舉國歡騰。孫孚凌站在廠房門前,望著冒著白煙的機器,感慨萬千。“這8年,我們靠雙手和機器撐起了民族工業的一片天。”他知道,勝利的背后,是無數工人的辛勤,是實業家的堅持,是民族工業的堅守。
我們緬懷孫孚凌,不僅僅是為了銘記那段戰火紛飛的歷史,更是從其精神遺產中汲取奮進力量,讓民建先賢的光榮傳統在新時代煥發璀璨光彩!
(作者系民建豐臺區工委直屬二支部會員,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共采購分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陳璐穎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