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奧之城 遺產之路
畢建宇 ?? 2025年10月17日
記憶有時總被不經意的事喚醒。今年北京文化論壇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來華為北京頒發《北京中軸線世界遺產證書》。這個頗為少見赴當事國頒證的舉動,讓我們又想起一年多前,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激動人心的時刻。中軸線申遺成功,是北京這個城市的驕傲。
北京也是一座驕傲的城市。它有著10000多年文明史,38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它有兩張鮮明名片:它是世界唯一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名符其實的“雙奧之城”;它還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無出其右的“遺產之都”。這些都是極具國際影響的獨特名片。
很幸運,兩張名片的打造,我都參與其中的工作,并見證了世界文化遺產魅力與奧運會精神奇妙的交匯。
我在文物保護領域工作多年,曾程度不一地參與了從頤和園到中軸線的5處遺產的申遺工作。尤其是中軸線申遺,我參與了中軸線遺產價值的提煉、中軸線學術國際研討活動的組織、國際遺產組織專家考察中軸線的迎訪接待。在申辦過程中,我逐漸理解到,中軸線申遺不同以往,它不似以往的申遺對象那樣邊界清晰明確、形態鮮明具體,而是借助中軸線空間形態和營城理念,將其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思想等系統地向世界推介。申遺本身就是對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和傳播的過程。北京中軸線不是有關遺產點的整合,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崇高深邃哲學思想的體現。
在申遺過程中,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如何提煉凝聚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確定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是國際遺產組織要求申報世界遺產所必需的規定動作。而恰恰在中軸線遺產價值的認識和提煉上,我們經歷了一段不斷認識、反復研辯的艱難過程。
中軸線申遺前后醞釀十多年,于2012年被正式列入我國世界遺產預備清單,自此開始了長達12年的申遺之路,其中的艱難甘苦無以盡數。當時,一些專家明確反對中軸線申遺,認為很難準確提煉概括出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其所蘊含的深邃的哲學思想也無法為國際遺產界所理解,突出普遍價值無從認可。
在不斷的辯論研討中,有種認識逐漸清晰,就是選擇適當的價值標準提煉中軸線價值,實際就是用國際視野、世遺標準來認識審視文化遺產。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我們遺產價值的重新認識。從2012年被列入國家級的世界遺產預備清單至今,回想期間,有幾個片段歷歷在目,頗能反映當時的艱辛努力。
按照國際遺產組織要求,申遺除了要提煉出申報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還要明確申報的遺產類型。一般來講,都難度不大。但于中軸線,確定申報遺產類型則大費周折。按照遺產公約規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三種類型:遺址、紀念物和建筑群。中軸線無論歸為哪一類,似乎都欠妥當。我們組織的中軸線申遺國際研討會,連續兩年都把中軸線的遺產類型作為大會議題提交國內外專家研討。
由此可見,中軸線申遺初始,就因獨特的文化內涵,不好用現有的遺產類型準確概括。這時候我們意識到,中軸線申遺可能需要新的理念和思路了。澳大利亞專家班德林提出中軸線以“城市歷史景觀”進行申報,認為它可以準確概括中軸線價值內涵。但它不是遺產公約所規定的申報類型。班德林認為,可以借助中軸線申遺去拓展遺產申報類型,這是一項早就該進行的遺產管理改革。當時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主席河野則堅持應在現有框架內闡明中軸線價值,不應破壞遺產公約規則。兩派意見爭論很激烈,經常可以看到專家在會后聚集在餐廳和咖啡廳各抒己見。中方專家和文本團隊不斷深入的介紹,讓更多國外專家認識到中軸線不是一個簡單的遺產概念,而是在城市營城規劃中蘊含著的深刻哲學思想。中軸線申遺讓人耳目一新,更充滿挑戰。
中方申遺團隊充分吸收專家意見后統一認識:中軸線是一條歷史軸線,也是一條文明軸線。中軸線申遺是在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宣傳中軸線所蘊含的對稱、秩序和天人合一等價值理念。申遺的過程,就是要向世界闡釋宣傳其價值,宣傳中華傳統文化。應該承認,讓國際社會充分理解中軸線價值,難度很大。所以應該嚴格遵守公約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不要讓人在這方面提出異議,分散申遺精力,影響申遺效果。綜合考慮,最后確定以建筑群為申報類型。
確定了遺產申遺類型后即研究構成遺產的要素,尤其是否將天安門廣場及周邊建筑群列入,成為中軸線申遺工作的重點,擺在了眾人面前。歷史上天安門地區是六部衙門所在地,是當時中央政權的權力中樞。解放后幾經改建,一直是新中國政治中心的象征。之前很多國內外專家提出暫不將天安門廣場及周邊建筑群列入遺產構成要素,避免新舊建筑共存引發爭議,以提高申遺的成功率。
天安門廣場及周邊建筑群是否符合中軸線遺產價值,這是一個尖銳的、不容回避的問題。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位置及周邊建筑群的功能屬性,決定它是中軸線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解釋不清、提煉不準,勢必會給中軸線申遺帶來很大隱患和不確定因素。經過細致研究,最終確定將天安門及周邊建筑群列入遺產構成要素,并進行詳細深入的專題準備。遺產大會投票之前的暗潮涌動,也印證了這點。
2023年1月,申遺文本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年3月接受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評估。真正的大考開始了。專家實地考察后,ICMOS的評估報告也對中軸線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報告中不出預料地指出天安門周邊建筑群對中軸線遺產價值的支撐不足。
我們歷經12年的努力,首次把中軸線——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體現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形式向國際社會推介。這是一種文化自覺,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國際傳達,很具挑戰性、開創性。正因為中軸線是中華文明的突出體現,所以它的遺產要素一個都不能少,要完整地體現中軸線突出普遍價值。最終,我們成功了。
中軸線申遺成功,讓我們的“遺產之都”名片更加耀眼。由這張名片聯想到“雙奧之城”,世界文化遺產怎么與奧運會發生關系呢?回想起來,這是很有意思且很有意義的經歷。2007年我們國家正如火如荼地籌備北京奧運會。當時我們接受北京奧組委一項任務,為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和官員安排文化體驗參觀游覽,以感受主辦國的當地文化。我們精心準備,向奧組委提交專題游覽參觀方案。在匯報會上,奧組委有關領導對方案十分滿意,認為活動豐富多彩,表現出非常鮮明的文化特色,一定會受到歡迎。我們聞聽十分欣慰,能夠為奧運會出色舉辦盡心盡力,內心滿足感和成就感溢于言表。
這時,奧組委一位領導突然問道,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也可以無障礙游覽這些景點嗎?我們一愣,講真話,頭一次聽說無障礙游覽文物古跡,但還是很有信心地表示,有些地方雖然不能無障礙游覽,如故宮,三大殿的月臺很高,但我們可以安排專人把人抬上去。聽到這個表態,奧組委的同志連連搖頭,表示這樣不行,會被認為是對殘疾人士的不尊重,不會被接受。奧委會與殘奧會是奧運大家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同等重要,同等對待。參賽運動員是完全平等的,所以要充分考慮殘疾運動員的需要和感受,所以需要重新研究方案。
我們是首次聽到無障礙有尊嚴游覽的理念,心中很疑惑,同時表達了困難。當時全北京的公園、景區和文物開放單位都沒有無障礙設施。經過認真溝通,奧組委表示,故宮、長城的知名度很高,又是世界文化遺產,一定要列入。
盡興前往,垂頭而歸。因為我們領回了一項頗具挑戰且摸不著門路的任務:如何讓殘疾人士無障礙地游覽故宮和長城?
我們拜訪了鄭孝燮等文物保護專家。當時鄭老聽罷來意,也表示是頭一次知道無障礙游覽。鄭老詼諧地建議,要不就用八抬大轎抬著他們看,也算是新推出一個游覽項目。
八抬大轎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們確實想到了升降轎廂。當時故宮午門已經安裝升降平臺供殘障人士使用。但我們實地調研以后,卻徹底澆滅了念頭。午門確實安裝了很好的升降平臺,是大名鼎鼎的德國克虜伯公司的產品,就是二戰中馳名的馬克沁機槍的制造者。但這升降平臺每次只能乘坐一人,升到午門城樓上需要15分鐘,來回要半個小時。如果一個團體20人游覽,一天就耗在這兒了。德國公司工作人員堅決不同意我們提出的速度提高建議,因為一是技術規范的要求,二是要保證乘用人絕對安全。如此,我們徹底放棄在高大月臺裝升降機的設想。
如何解決團隊正常無障礙游覽故宮的需要?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請教了國內最早研究無障礙建設的權威專家周文麟先生。周老表示,在古跡上建設無障礙,本意不是讓殘疾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體驗游覽,這是認知的錯誤。真正的用意,是給有需求的人提供一種可能,讓他們身體力行、力所能及感受正常人的體驗。因為身體的局限,他們不能完全像正常人一樣,他們可以接受這個差異。尊重他們的自主選擇,他們可以接受幫助,前提是他們感受到尊重。以此為出發的設計是可以接受的。經過一番交流,我們茅塞頓開。
我們向奧組委提出,首先規劃出一條無障礙游覽路徑,明確標注出可以無障礙到達參觀的點位。其次,在相應點位上設置專門介紹說明牌。故宮無障礙游覽路徑的重點是故宮三大殿。在太和殿側面臺階鋪設坡道,讓人推上或自己搖上去。同時月臺上安裝電子屏,展示介紹殿內陳設和歷史故事。無障礙坡道搭設,當時沒有技術規范,完全是空白。我們委托北京建筑設計院、北京市政院的專家制定相關規范,經過試驗摸索借鑒,終于提出了相關無障礙建設技術規范。
為更針對性適應文物建筑的保護,在材料、色調、形式等做了相應規定。最終我們編制了《北京文物古跡無障礙建設改造指南》,第一次提出有需求人群文化體驗的概念。有需求人群不僅涵蓋殘疾人群,也包括年老體衰、行動不便者。這推動了無障礙理念在文博界的普及和認知。現在北京的對外開放的文物景區和文物保護單位都因地制宜建設了無障礙游覽設施,很好地提升了北京城市的文明程度。
時光荏苒,十幾年前后的工作對比,我們發現,通過奧運會這樣的重大文化體育活動,在全球共鳴點的頻率上,我們努力找到參與的切入點。我們虛心地對標國際規則、國際標準,打開一扇新的認知窗戶,認真完善我們自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展、進步了。
而北京中軸線成功的突出特點是,從以往各遺產地的“文化輸出”變化為整體性的“文明對話”。中軸線申遺是我們第一次按國際規則,主動向世界全面、系統闡釋我們遺產背后的文明內涵和價值觀。我們力爭把北京中軸線遺產價值闡釋傳播的需求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全球性公共文化產品。
仔細品味這個變化,從擁抱世界的襟懷,到文化自信的視野,我們在做一件事:潛移默化地把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向世界傳播,實實在在地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有學術觀點表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之一就是中國的價值觀贏得尊重、獲得普遍認同。而這正體現了首都的文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懈努力的成果和使命擔當。
(作者系北京市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委員、民建東城區委副主委)
責任編輯:陳璐穎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