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系統管理員 ?? 2016年04月07日
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1945年12月16日創建于重慶,當時的成員主要是一部分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同他們有聯系的知識分子。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的階級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民建會成員構成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目前成員中除原工商業者外,主要是經濟界人士及有關的專家學者。民建會已成為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所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的參政黨。
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員會(簡稱民建北京市委),是省(直轄市)一級的地方組織,1949年8月21日在北平市協和醫院禮堂成立。成立以來,共召開過6次會員大會和7次會員代表大會,產生13屆委員會,主要領導人有:南漢宸、孫曉村、傅華亭、浦潔修、王之泰、朱相遠等。民建會員人數從成立時的176人,發展到1997年底3714人,分屬10個區(縣)工作委員會、1個總支和2個直屬支部基層組織。
民建北京市委在中共北京市委和民建中央的領導下,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在長期實踐中,繼承和發揚民建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與經濟界密切聯系的自身特點和優勢,為北京市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首都的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盡心竭力。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維護經濟秩序,保障供給、安定人民生活,民建北京市分會積極參加打擊奸商,平抑物價的斗爭;為克服當時國家收支困難,使國家經濟走上恢復和發展的軌道,民建北京市分會組織會員踴躍認購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并積極開展救災募集寒衣的活動;民建北京市分會還組織成員認真學習《共同綱領》、《憲法》和中共各項方針政策,參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在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民建北京市分會與北京市工商聯密切協作,著重培養工商界中的骨干會員,團結帶動廣大工商業者,貫徹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與總任務,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做出應有的貢獻;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搞好公私合作共事關系,積極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各種運動中,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受住嚴峻的考驗,民建組織和廣大成員從未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得到中共中央給予的“難能可貴”的高度評價。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嶄新的歷史時期,多黨合作也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正確路線,為民建會發揮作用提供了舞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客觀環境。民建北京市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團結和組織廣大會員以“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為行動綱領,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和政治責任感,積極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討論,就改革和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向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活動,發揮經濟界政黨應起的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發表后,民建北京市委致力于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努力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做了大量工作。
在改革開放中,民建北京市委發揮同經濟界密切聯系的特點和優勢,廣泛開展經濟技術咨詢工作,支持鄉鎮企業和老少邊窮地區。“七五”期間,民建北京市委派出咨詢人員2127人次,完成咨詢項目1146項,咨詢地區涉及17個省、市、自治區的37個市、旗、縣。在咨詢扶貧工作中,民建北京市委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單位。民建北京市委積極開展工商職業培訓,為經濟建設培養大批人才。僅1984年-1993年就有11.8萬學員畢業(或結業)。民建北京市委及區工委7所業余學校被評為北京市成人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八十年代,民建北京市委開展同港、澳、臺的聯絡工作,為推進“一國兩制”盡力。同時,多次接待國外來訪的客商和財團,并協助政府引進資金和項目,截止到1997年,共洽談引進貿易50多個項目,引進外資3830萬美元。民建北京市委還積極推動廣大會員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有效地促進了首都的兩個文明建設。
責任編輯: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