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北京市委:推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 2025年08月14日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人工智能的決策部署,促進人工智能加速賦能千行百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4年7月,《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 +”行動計劃(2024-2025?年)》發布。
調研發現,北京市在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方面還存在如下難點:一是面臨數據和算力的發展瓶頸,數據質量、流通和安全問題有待解決,算力規模、性能和調配效率有待提高。二是現有資本體系和規模難以匹配產業需求,高昂的算力成本和設備更新迭代成本使企業資金需求大,而融資約束也限制了企業發展。三是人工智能產業國產化發展和落地應用有待推動,國產化人工智能生態有待建立,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存在堵點。
建議 :筑牢基礎,保障數據要素和算力資源。一是推動高質量數據開放共享。加快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數據標準體系,建立科學的公共數據質量管理體系,大力培育專業數據服務商、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市場主體。建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數據共享項目在園區內先行先試,探索數據交易流通、開放共享的制度規范,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加強人工智能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二是提高算力資源整合供給能力。推動京津冀蒙算力一體化建設,形成跨地域、跨層級的多元異構算力調度機制,制定算力互聯互通、算力整合、算力調度、算力綜合供給運營等標準,統一算力應用的接口和數據格式。加快算力市場建設,提高算力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務水平。建立大規模算力中心,同時推動通用算力中心向智能算力中心轉型。
強化保障,加強資金支持和人才支持。一是暢通“金融—技術—產業”良性循環。設立人工智能專項基金,實現從底層算力、大模型,到應用的人工智能全產業鏈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新增資金和耐心資本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促進央國企、民企在內的各類主體跨界合作、風險共擔、成果共享。鼓勵各商業銀行推廣“技術流”評價授信模式,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二是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謀才,加強人才需求統計監測,布局謀劃一批未來人才。流動擴才,形成不同機構人才流動的正向循環。海外引才,引進一批國際高水平人才。產教融才,加強產業教育全流程融合。項目助才,改革科研項目管理機制。競爭選才,組織競賽加強青年人才選拔。全面愛才,開展有關課程進學校,促進全民教育。
做優生態,推動國產替代和落地應用。一是構建人工智能國產生態。加快人工智能產業自主創新,著力突破一批標志性技術產品和方案,加速國產芯片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打造基于國產芯片的應用驗證平臺、推理平臺,以應用需求驅動國產生態完善。二是促進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發揮政府和央國企的引領作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交通物流、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以應用場景牽引技術突破,同時增強場景的通用性,提升行業模型泛化性。建設人工智能賦能對接平臺,同時把握國內外人工智能企業的產品及方案供給能力和服務路徑,構建人工智能供需雙方信息臺賬,促進技術與場景的鏈接。
(本文刊發于《北京觀察》2025年第6期)
責任編輯:崔天虹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