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持續推進公共交通適老化改造
?? 2025年09月02日
城市公交是國家重要的社會公用事業和重大民生工程,城市公交適老化水平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使老齡人群成為公共交通參與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適老化改造已成為人口結構變革下的必答題。截至202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 22%,老齡化社會特征日益凸顯。在這個每天有超過 3600萬老年人需要出行的國度,公共交通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服務升級壓力。傳統的公共交通設計理念已無法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
適老化改造絕非簡單的設施升級,而是對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重新定義。近年來,城市公交行業持續推進適老化改造,取得積極成效。但面對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規模化出行需求,我國城市公交適老化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法規體系尚不健全。目前適老化出行服務僅在《城市公共汽車和電車客運管理規定》等部門規章中有所規定,難以適應當前我國老齡化發展形勢需要,亟須納入更高法規、提出更明確要求。《城市公共交通條例》雖已多次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但目前尚未出臺。二是前瞻性系統性不夠。對人口老齡化形勢缺乏充分認識,缺少對老年人出行的全景設計。目前國內對公交站臺設計的研究尚停留在初級階段,無論硬件設施還是軟件服務,專門針對老齡人群出行需求的設計都寥寥無幾。一些地方尚未將適老化出行列入規劃安排,在布局建設、運營管理中缺少對老年人群體出行的包容性考量。三是適老化設施設備亟待升級完善。適老化改造需要與市政道路建設改造同步實施,改造難度較大,導致無障礙公交站臺設置比例較低。四是適老化出行服務有待提升。存在上下車難轉車難、出行服務軟件等信息化工具使用不便等問題,從業人員對老年人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還需加強。此外,當前適老化改造還面臨硬件設施的形式主義困局、服務體系的適老性斷層、城鄉發展的梯度落差等三大痛點。
為此,應構建全鏈條適老交通生態。一是強化法治保障。加快出臺《城市公共交通條例》,以法規形式明確城市公交的公益屬性,加強城市公交發展頂層設計,增加保障適老出行規范,在落實政府主體責任的同時,進一步明確部門間、政企間職責分工。
二是制定分級改造標準體系。參照《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建立“基礎型一舒適型一品質型”三級改造標準。如基礎型要求所有車輛實現踏步高度≤35厘米,品質型則需配備車載輪椅固定裝置及緊急呼叫系統。蘇州工業園區的“星級公交”實踐表明,分級標準可使改造成本降低2,而滿意度提升38%。
三是改善設施設備。加快推進無障礙公交站臺建設改造,對新建設施,按照無障礙有關技術標準建設到位;對既有設施,制定改造規劃,分步推進實施。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加大投入,加快配備適合老年人出行的低地板及低入口公交車。有關部門加強市政道路、公交站臺、車輛裝備等適老化標準銜接。對城市新建市政道路的公交停靠站要以“無障礙化”“適老化”作為建設標準,步道和站臺的設計要滿足輪椅、拐杖等助行器的通過性和上下公交車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站臺導視系統和公交車報站系統要滿足低視力老人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和準確性。公交站臺要設置老人休息座椅,提高老人出行的舒適性。
四是優化提升服務,創新智慧助老服務模式。持續打造敬老愛老城市公交車線路,積極推進公交站牌改造。健全無障礙設施運管機制,確保建了就能用、好用。加快推廣95128 出租汽車約車服務,擴大服務范圍;持續完善網約車 APP“一鍵叫車”服務功能,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督促網約車平臺對老年人約車優先派單。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愛心預約、全網覆蓋”乘車服務。北京公交集團試點“親情約車”小程序值得推廣-子女可遠程為老人預約無障礙車輛,系統自動匹配有助老經驗的司機。杭州公交基于乘客特征的剖析與畫像分析發現,目前約有 25%的乘車群體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通過采取多元化、綜合性的策略,不僅限于常規線路的優化,更在多個方面深耕細作,例如開通敬老“大站快線”、升級“云公交”模式,杭州公交為適老化出行“下足功夫”,正在全面提升老年群體的出行體驗。廣州黃埔區開發的“語音導乘”系統,通過站臺 AI設備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乘車指引,使用率達89%。這類數字適老創新既保留了技術便利,又消弭了數字鴻溝。
五是加強財政支持,建立可持續的投入機制。為保障公交事業穩定運行,充分調動改進適老化服務的積極性,應督促各地加大對企業購置低地板及低入口公交車的支持力度,將老年人優惠乘車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疇。同時,可借鑒日本“交通無障礙基金”經驗,從彩票公益金中提取固定比例用于適老化改造。深圳采用的“改造補貼+運營補助”雙軌制,使企業參與積極性提升40%。建議對完成適老化認證的交通工具減免車輛購置稅,形成政策激勵閉環。
六是培育適老服務專業力量。建議在職業院校開設公共交通助老服務專業課程,建立“銀發服務師”認證體系。成都公交集團開展的“助老服務明星”評選活動,使投訴率下降62%。更應組建有老年人參與的體驗官隊伍,建立“設計-試用一優化”的閉環反饋機制。
七是構建適老出行社會支持網絡。南京鼓樓區推出的“出行伙伴”志愿者計劃,累計幫助1.2萬名老年人解決乘車問題。可推廣“時間銀行”模式,鼓勵年輕人通過助老服務兌換未來養老積分。社區層面的“出行互助站”能有效整合藥店、超市等社會資源,形成15分鐘適老生活圈。
適老化改造不僅是設施升級,更是公共服務理念的革新,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形成合力。公共交通適老化改造的深層價值,在于重構年齡友好型社會的底層邏輯。適老化交通網絡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活動站的有機銜接,將催生新型養老生活方式。這場改造需要突破“適老=弱勢”的認知窠臼。我國正處于適老化改造的政策窗口期,唯有以系統思維推進,方能實現從“老有所行”到“老有善行”的跨越,讓銀發群體真正成為城市活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文刊發于《北京觀察》2025年第8期,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經濟委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崔天虹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