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物館之城”建設成果更有效惠及市民,市政協議政建言——
《北京日報》安庭:推動博物館事業從“數量增長”邁向“質量躍升”
武紅利 ?? 2025年08月19日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備案博物館達241家,居全國城市首位,僅從中軸線由南往北看,就有國家自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館藏豐富、享譽世界的“寶藏”文化地標。
品味文化盛宴、感悟古今文明、尋找精神共鳴……逛博物館已經成為北京市民文化生活的新風尚。如何更好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讓發展成果更有效地惠及全體市民?圍繞“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服務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開展專題協商是市政協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日前,市政協在前期調研基礎上,召開專題協商會深入協商議政。委員們提出,北京地區博物館底蘊深厚、門類齊全,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應著力盤活存量、提質增效,推動全市博物館事業從“數量增長”邁向“質量躍升”。
共識
北京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
市政協調研組由全國、市、區三級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和有關專家共同組成,立足北京地區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突出思想引領,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凝聚共識。
調研組了解到,北京市品類豐富、主體多元的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截至去年底,博物館藏品總量1722.16萬件(套),專業技術人員6472人,均居全國首位。2024年度,北京地區博物館共舉辦線下教育活動4.96萬場次,文創產品銷售收入5.65億元,均居全國第一。
從2025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北京11家改革試點博物館共計開展7場收費展覽、開發124項研學教育活動、推出83款文創餐飲、上新1054款文創衍生品,文創收入達9003萬元,同比增長204%。此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通過以獎代補,累計發放扶持資金2500余萬元,在全國率先開展類博物館培育工作,將56家類博物館納入行業指導范疇。
在調研中,委員們形成共識,北京應堅持首善標準,著眼“十五五”及未來發展趨勢,持續深化博物館改革創新,積極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更加突出博物館的公益屬性和社會效益,鼓勵社會各方力量共建共享,讓發展成果更有效地惠及全體市民,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
調研
近半數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不足5萬人次
市政協專題調研歷時4個月,調研組實地考察了央屬、市屬、區屬、高校和社會力量興辦等不同層級和所有權的博物館,了解京內、京外不同地域,綜合類、歷史類、藝術類等不同種類博物館的情況。
從制度法規制定落實情況來看,《北京市博物館條例》已于2016年廢止,北京缺少地方性專業法規,在落實國家《博物館條例》過程中缺乏執行程序和原則要求等方面的細化規則。博物館功能定位、基礎設施配套以及協同驅動等方面缺少有力的制度支撐。
從各博物館發展情況來看,北京雖然擁有全國最多的藏品,博物館數、館舍面積均在全國前列,但藏品開發利用不到位、策展水平有待提升,年陳列展覽數位列全國第7位,藏品展出率僅為1.62%、遠低于全國平均的9.2%。部分市、區屬博物館展覽內容陳舊,2024年有近四分之一的博物館全年沒有推出臨時展覽。
委員們還發現,高人氣的大型博物館“一票難求”,一些小眾博物館則“門可羅雀”。全市博物館2024年度接待觀眾總數1.01億人次,位居全國第二,但大多集中于幾個頭部博物館。2024年,全市有26家博物館觀眾數量超過百萬人次、有近半數的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不足5萬人次、30余家博物館觀眾不足萬人次。
委員們將北京地區博物館的服務質量與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進行了對比,認為北京地區的部分博物館在服務水平、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仍存不足,比如在面向外國觀眾、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服務,館校合作的系統性、資源數字化開放程度以及配套教育產品的開發深度等方面都有待加強。
建議
加快出臺《北京市博物館條例》
市政協調研組從科學規劃“十五五”時期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盤活豐富的文博資源,擴大博物館影響力、傳播力;深化博物館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提升博物館服務水平等四個方面提出了13條建議。
委員們認為,“十五五”時期,北京應建立現代博物館制度,形成“館城融合”的發展格局。加快出臺《北京市博物館條例》,明確各類博物館特別是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法律地位、監管標準、進退機制。還應建立統籌協同發展機制,加強高位協調、央地協同,完善“博物館發展政策工具箱”,摸清底數、科學分類,統籌管理好各級各類博物館。
如何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傳播力?調研組認為,應充分發揮首都博物館龍頭作用,優化基本展陳,充分展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牽頭研究藏品展示利用,解決藏品多、展覽少、效率低的問題。加大優質展覽供給,加強規劃,培育一批具有首都水準、國際水平的精品展覽,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加強博物館國際交流交往,充分發揮博物館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作用。
此外,要分類施策,推動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廣文化文物單位改革試點,探索國有博物館差異化財政補貼機制,建立政府與高校協同共建博物館機制。完善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扶持保障機制,明確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優化年檢程序,將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納入主流宣傳平臺與推廣計劃。
還應持續提升博物館服務水平,推動博物館智慧服務系統提檔升級,與文旅部門聯動建立統一信息發布、預約購票平臺,提升講解服務水平。加強博物館數據資源應用,完善全市館藏數字化基礎數據庫建設,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實施一批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
委員、專家聲音
◆安庭委員
在校園打造“一平米博物館”
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民建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說,當前,北京市各類博物館為中小學生提供了實踐教育場地和教育內容,實踐活動案例評選已成為亮點,但館校合作仍存不足,建議強化博物館教育功能,將具有北京特色的博物館納入青少年教育活動“課件庫”,利用校園現有空間,以“場景式、主題化”方式打造“一平米博物館”。
“部分博物館缺乏博物館教學與研究人才,教學內容研發未能精準匹配青少年興趣特點,導覽服務內容年齡差異化較低,與學校課程內容特別是新課標對接不緊密。”安庭建議,將博物館主題教學實踐活動與新生入學教育、共青團和少先隊活動以及學科教學相結合,加速推進高校博物館、科研院所博物館對青少年的開放進程。在校園打造“一平米博物館”,鼓勵博物館藏品進學校,吸引中小學生利用假期走進博物館。
安庭還建議,結合在校教學內容和新課標要求以及中小學生年齡、心理、性格、興趣等特點,提供個性化展覽、講解、導覽和深度體驗服務。鼓勵研究人員、大學生志愿者到一線博物館為中小學生導覽講解,實現博物館社會實踐育人功能。面向中小學生開發具有新時代北京特色的文創產品,讓中小學生“把博物館帶回家”。打造適合中小學生的沉浸式體驗項目,以可觸摸、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體驗吸引消費。
責任編輯:崔天虹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