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張樹華:把基層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張樹華、邵宏偉 ?? 2025年10月24日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黨的領導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黨建引領在組織方式上實現上下貫通、在治理路徑上推動協同共治、在發展目標上形成和合共贏,為繪就黨群共建共享、善治善成的新時代城鄉治理新圖景注入強大動力。
近年來,我國城鄉基層以黨建引領為抓手,緊緊圍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持續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水平。例如北京海淀區創新建立“大家商量著辦”議事協商機制,通過建立居民自治議事平臺,推動政府、市場、社會多方聯動。實踐表明,黨建引領以共商共治為路徑,有效激發了基層治理創新活力,實現了社會協同、群眾參與和治理增效的共贏局面。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應著重把握好以下三個著力點: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城鄉基層治理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治理體系的根本前提。要牢牢把握黨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健全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主體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村(社區)黨組織要當好“主心骨”,統籌引領基層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協同治理,推動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如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以“向前一步、下沉一層”為理念,推動黨的組織力量和社會治理資源“雙下沉”,構建“街道—社區—片區—網格”四級組織體系,實現了黨組織體系的延伸與治理效能的疊加,推動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黨組織應引領基層依法治理,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動村規民約、社區公約與國家法律法規有機銜接,真正把黨的領導嵌入法治化治理全過程。依托黨員示范帶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見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以德治涵養人心、凝聚共識。通過黨建統領,真正實現自治有序、法治有力、德治有效的深度融合。
堅持人民至上。城鄉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把人民群眾放在治理的中心位置,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黨組織要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發動起來,健全村民議事會、社區協商廳等機制,讓群眾在規劃、決策、建設和監督全過程中有充分參與權。通過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共治、協同聯動的基層治理新格局。通過黨員聯戶、干部聯系點、網格員走訪等制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確保民情直達、民意直通。
黨組織應推動自治組織依法履職,引導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在法治軌道上運轉,做到依法自治。鼓勵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伍參與基層治理,形成政府、社會、群眾同向發力的治理格局。通過黨建引領,把公共服務、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城鄉居民,努力實現共建有平臺、共治有秩序、共享有保障。
堅持系統思維。城鄉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把握好“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邏輯,把共建共治共享落到實處,確保治理效能可持續。黨組織要牽頭建立健全議事協商、民主監督、矛盾調解、公共服務等制度,實現基層事務治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避免碎片化治理。如福建廈門同安區探索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的新路徑,組織代表深入“城中村”開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活動,推動矛盾化解在基層、問題解決在一線。通過“黨建統領+代表助推+群眾參與”的機制,形成了制度化、長效化的基層共治格局,促進了社會治理的良性循環。
黨組織應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建設智慧社區、數字鄉村。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云平臺等,實現群眾訴求直達、治理服務高效,提升共建共治的精準性和智能化水平。黨組織要統籌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改善教育、醫療、養老、生態環境等民生,避免“一陣風”“形象工程”。推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基層治理全過程,培育群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意識,從而真正激活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

(轉載自《光明日報》紅船初心專刊總第1729期,作者張樹華系民建東城區委主委、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崔天虹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