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紅:做好“四個凝聚” 共繪“十五五”藍圖
司馬紅 ?? 2025年11月06日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通過的《建議》,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處歷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對未來5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明確了方向和路徑,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作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省級組織,民建北京市委要通過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在助力“十五五”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凝聚人心,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需要我們主動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北京民建的各級組織和廣大會員要把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牢記“看北京首先要從政治上看”的要求,通過多種方式,深入學習宣傳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和把握“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重大原則、重大戰略、根本保證,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多做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成效。
凝聚共識,夯實共同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接續制定實施14個五年規劃(計劃),極大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中國經濟總量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臺階,4年平均增長5.5%;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上升到16.3%、34.6%,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經濟實力、科技創新力、民生保障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成功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指引。我們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廣大會員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為“十五五”規劃的編制和落實奠定堅實共同思想基礎,積極把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轉化為北京民建會員的共同意志。
凝聚智慧,認真履職盡責。堅持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相統一,是我國規劃編制最鮮明的特點。作為聯系經濟界的民主黨派,我們要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基本定位和階段性要求,遵循“六個堅持”原則,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十五五”規劃中的重點領域,明確建言資政重點方向,確保履職活動始終與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同頻共振。要充分利用政黨協商、政協協商等平臺,密切聯系界別群眾,圍繞“十五五”規劃編制和實施中的重大問題,進一步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深入一線、把脈問診,積極反映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切實把各方面智慧凝聚起來,提出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要加強同有關部門的溝通交流,進一步強化調研成果轉化落地,著力推動高質量意見建議有效轉化為“十五五”規劃的政策措施,展現廣大民建成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與擔當。
凝聚力量,推動藍圖落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我國將通過“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個五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兩步走”戰略安排的第一步。同時,我國由大向強、將強未強之際,正是關鍵緊要之時。團結的力量、奮斗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為緊迫。要深刻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自身建設,不斷為“十五五”規劃如期實現凝聚民建組織力量。要堅持規劃引領,全面落實民建中央和民建市委有關自身建設的五年規劃重點任務。要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激發組織活力,堅持全面從嚴治會,不斷提升履職能力,把制度建設貫穿自身建設、履行職能全過程,努力在參政議政中聚眾智,在民主監督中建諍言,在政黨協商中獻良策,在社會服務中出實招。要鼓勵廣大北京民建會員立足本職、奮勇爭先,心懷“國之大者”,將個人專長與“十五五”規劃目標緊密結合,積極助力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為奮力開創首都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貢獻民建力量。
(作者系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
責任編輯:崔天虹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