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委構建社會服務新范式
李筱 ?? 2025年11月07日
近日,民建全國社會服務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對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集體進行了表彰,民建西城區委光榮上榜。這一榮譽不僅是對其社服工作實效的肯定,更是對其多年來探索并踐行的系統化、品牌化、長效化社會服務新范式的高度認可。北京民建微信公眾號將陸續對獲表彰的區級組織先進事跡進行刊發。
當價值3000萬元的心智心理健康管理系列產品如春雨般浸潤貴州畢節的2400多所學校、當北京的名人名師在河北豐寧鄉村小學講臺上點亮知識火花、當門頭溝高臺村的農產品貼上由民建會員精心設計的品牌商標,民建西城區委社會服務工作突破傳統幫扶的范疇,書寫了一段長達數年、用真心換真情的動人篇章。
在黔西北高原的畢節市,一場名為“心靈護航”的行動正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當地的教育生態。為響應國家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號召,自2024年起,民建西城區委積極聯動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攜手北京師范大學科技集團,將專業的心理測評體系全面覆蓋畢節全市中小學。

該項目由畢節市教育局牽頭,各區縣教育局聯動執行,至今已持續三個學期、覆蓋師生約265萬人次,構建起從學生、班級、學校到區縣、市的五級心理健康測試平臺,為每個參與測評的師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這項著眼于未來的工程,旨在為孩子們構筑堅實的心理“基石”,為畢節教育事業注入持久而溫暖的力量。
與此同時,“名人名師進校園”“點亮心中夢想,建設美好家鄉”“智志雙扶”等志愿品牌活動將文化藝術的種子撒向在燕山深處的河北豐寧。
6月17日,民建創始人之一孫起孟的孫女孫鋼應北京民建同心志愿服務中心邀請,為豐寧第四小學帶來了一堂特殊的家風家教傳承課。當孫鋼講述起爺爺在革命年代掩護地下電臺的真實故事時,課堂瞬間安靜下來,仿佛把大家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課程尾聲,孫鋼向孩子們捐贈了《最美中軸線》《讀城》等書籍,并熱情邀請孩子們走進課本里的北京,親眼看看壯美的北京中軸線。






“2023年以來,北京民建志愿團隊超過400人次,前后19次來到豐寧四小,帶來圖書、電腦、支教課程、文化幫扶,受到師生一致好評。”河北豐寧縣第四小學校長胡源勇說。

這是西城區委在社會服務領域的開拓性探索。2018年,西城區委率先注冊成立“民建西城志愿服務中心”,開創了民主黨派組織參與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的先河。在此基礎上,又孵化出北京市第一個民主黨派市級志愿服務組織——“北京民建同心志愿服務中心”。這個獨特的“雙中心”運作架構,現已培育出6支穩定團隊、218名骨干、56名專家和1375名志愿者的完善梯隊。截至2025年上半年,北京民建志愿服務團隊1375人次參與志愿服務,服務時長15776小時。“這個志愿服務體系已成為發現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平臺,截至目前已向各級組織輸送24名骨干,實現了社會服務與自身建設的‘雙向賦能’。”北京民建同心志愿服務中心負責人欲曉說。

七載耕耘,碩果累累。西城民建的志愿服務團隊先后獲得包括2019年“首都最佳志愿服務組織”、2020年“首都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等在內的多項榮譽,受到團中央及北京市相關單位的高度認可。


在對口門頭溝高臺村的“名譽戶主”工作中,西城民建五個支部展現出獨特的資源稟賦與專業優勢。得益于會員們金融、法律等領域的專業背景,幫助村莊厘清發展思路,實現從“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的深刻轉變。以“名譽戶主”為支點,西城民建將幫扶范圍從個體家庭延伸至全村產業發展,通過實地調研,為“詩畫鄉村”建設建言獻策,助力高臺村產業振興,助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農旅品牌。這種從“單點幫扶”到“系統賦能”、從“資源引入”到“品牌塑造”的創新模式,為民主黨派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富有啟示的“西城方案”。
“社會服務的真正價值,最終要體現在人的改變與成長上。”西城區委主委劉井坤說。提起民建的幫助,豐寧塔溝小學校長張九福在原創詩歌《寫你——民建》中這樣寫道:“你如春雨,從此,細無聲滋潤我們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寫你,民建志愿者,你是我們的動力,點亮我們未來的生活……”這些質樸的詩句,道出了受助群眾的心聲。更讓人欣慰的是,塔溝小學的包其木格同學在來京參加活動后表示:“將來有能力時也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句話生動詮釋了西城民建社會服務工作的深層價值——愛與責任的傳遞與延續。
“‘常為常思、開拓創新;借勢借力、整合資源;不圖虛名、力求實效’,這是區委多年來在社會服務中的工作思路,尤其是注重開拓創新。”劉井坤告訴記者。
從心理健康的“軟基建”到鄉村振興的“硬支撐”,從志愿服務的組織化運作到智庫資源的平臺化整合,西城區委的社服工作實現了服務內容、教育引導和協調機制三方面的協同創新。這條路徑不僅拓展了民主黨派履行社會責任的深度與廣度,也為新時代社會服務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責任編輯:崔天虹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