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趙曉光:具身智能技術含量非常高,對人才、技術積累等創新要素的需求很大
楊柳 ?? 2025年03月11日
今年全國兩會上,人形機器人成為熱議話題。
3月3日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提及“人形機器人上春晚扭秧歌”。
3月4日晚,南都舉辦“兩會大家談”具身智能專場論壇。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海淀區委主委、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魔法原子總裁吳長征,人形機器人公司加速進化創始人程昊,與清智資本創始合伙人張煜一道,探討了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現狀與前景。
日前,深圳等多地出臺針對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專項政策,設定未來三年至五年內的產業目標。各地政府發展具身智能產業的熱情高漲,但趙曉光在前述論壇上強調,發展具身智能產業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區域資源稟賦,而不能盲目地投資。
人形機器人熱潮之下,包括張煜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提醒,在人形機器人這條長周期賽道上,“淘汰賽”在一兩年后就將來臨,初創公司爭取留在“牌桌”已然變得迫切。盡可能地爭取融資、推進場景落地驗證、抓住地方扶持政策,是初創公司保留玩家資格的關鍵。
拼交付
“玩家還在小孩桌上吃飯” 工廠家庭場景落地難度高
卷融資之外,尋找應用場景、小批量下線交付,成為今年以來行業的關鍵詞。
1月初,智元宣布已累計下線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1月中旬,樂聚第100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車;深圳的優必選亦披露,旗下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預計今年第二季度具備規模化交付條件。有市場分析人士據此認為,2025年或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
2月21日,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朋友圈寫道,當前人形機器人還接近自動駕駛的L2初階,但行業都期望盡早能實現可量產且具備商業價值的L3初階能力。人形機器人從L2跨越到L3,“完成這一跳躍所需要的能力和難度是數十倍的”。
汽車制造的總裝車間自動化相對較低,長期以來被視為人形機器人的高價值“大市場”。趙曉光介紹,車間生產線上,機械臂這類自動化工具目前無法取代一些人工完成的工序,因此希望引進通用性較強的人形機器人。但要真正滿足汽車生產線對于機器人柔性操作和泛化能力的需求,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于是,到工廠“實訓”成了眾多企業為人形機器人開設的“必修課”。魔法原子在2024年12月披露,旗下人形機器人MagicBot在工廠學習物料箱抓取、搬運等任務。優必選去年亦和眾多車企達成合作,近日還公布一段在極氪工廠進行的多臺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視頻,宣稱“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單機自主向群體智能進化”。
“實訓”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采集真機數據。人形機器人搭載的具身智能模型,當前面臨訓練數據緊缺的瓶頸。真機數據采集和合成數據生成,成了各家公司應對這一問題的主要技術路線。
趙曉光指出,數據不是越大越好,人形機器人訓練需要的是高質量數據。這要求企業通過清洗標注等手段,從數以萬計的數據中整理出有價值的部分,工作量龐大。張煜注意到,產業生態中已出現專門從事具身智能模型數據標注和訓練的初創公司。
抓政策
“從政府端引導產業鏈成熟”設專項基金、建創新中心
人形機器人熱潮持續攀升背后,還緣于地方政府下場逐鹿。集聚了較多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的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尤為踴躍。
2024年12月,杭州發布《杭州市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9年)》和《杭州市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勵人形機器人企業承擔國家、省重點科研任務,按國家、省實際到賬補助資金的25%,給予最高500萬元的補助。
今年2月28日,《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正式發布。這份文件寫道,到2027年,在產業規模方面,北京將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于50家,形成量產產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業商業、個性化服務三大場景實現不少于100項規模化應用,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
3月3日,《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印發。其中提到,到2027年,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融合技術、多模態感知技術、高精度運動控制技術、靈巧操作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實現十億級應用場景落地50個以上,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
一些省市的主政官員,春節過后也前往人形機器人公司調研。例如,2月10日至11日,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在深圳集中考察了逐際動力、樂聚、帕西尼感知和眾擎機器人四家人形機器人公司,以及騰訊的Robotics X實驗室。
不只是發達省市熱情高漲,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員工告訴記者,春節過后,公司接待了絡繹不絕的各地政府來訪,許多地方表達了招商引資的意愿。
不過,趙曉光提醒,具身智能的技術含量非常高,對人才、技術積累等創新要素的需求很大。北上廣深這類地區,人才集聚、基礎條件雄厚,在發展具身智能產業上能跑得更快、跑得更遠。而資源稟賦較弱的區域,一定要因地制宜,可以結合當地的支柱性產業,看看自身在具身智能產業鏈中的哪個部分具有優勢,而非一哄而上地去爭奪前沿的尖端技術。“如果盲目投資,急于引進企業,不一定是好事”。
責任編輯:崔天虹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