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濤 ?? 2023年05月06日
1945年至1949年期間,解放戰爭時期,中國面臨著兩種前途和兩個命運的大決戰。國共兩黨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成為國內各種政治勢力斗爭的焦點。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組織了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團結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共同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
1948年,國民黨在南京召開所謂“行憲國大”,選舉蔣介石為“大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這些倒行逆施激起國民黨統治區愛國民主運動新的發展,使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更多地站到堅決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同共產黨攜手奮斗的立場上來。
194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之際,毛澤東決定用發布口號的方式進一步表達中共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政治主張。5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全文發表。這一呼聲得到了廣泛響應,國共兩黨力量對比此時發生了有利于革命的變化,人心向背已經傾向共產黨,國民黨統治集團日益孤立,為全國革命勝利準備了政治條件。
最終,新中國在1949年成立,基本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進和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深入發展,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與中國共產黨緊密合作,共同譜寫了多黨合作的新篇章。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政黨制度是偉大的政治創造。在這個制度中,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有力助手,也是民主協商的積極參與者。正是在這種合作與協商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得以更好地發揮作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從“五一口號”發布到新時代,統戰工作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任務。作為統一戰線的重要力量,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以實際行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共同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
回望歷史,無論是在中國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都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共同為中國的發展和繁榮而努力奮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為國家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始終堅定不移地跟隨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新時代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兩岸中國人應該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撫平歷史創傷。廣大臺灣同胞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認真思考臺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進國家完全統一、共謀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無上光榮的事業。”這一重要指示再次強調了統戰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要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作用,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同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也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更好地履行自己在新型政黨制度中的職責和使命。要加強黨的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增進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動協商民主的不斷發展,讓各方面的智力和力量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在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統戰工作必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也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實際行動譜寫新時代多黨合作的新篇章,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作者系民建朝陽區委葉青大廈支部會員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