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渝州聽民建先輩故事 不忘合作初心與歷史親密接觸
西城綜三重慶“尋根之旅”小記
張碩 ?? 2018年05月28日
在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0周年之際, 2018年5月18日至20日,民建西城區委綜三支部組織部分會員前往民建誕生地——重慶開展“尋根之旅”學習交流活動。學習活動由綜三支部主委孫鋼帶隊,同時特邀曾任孫起孟同志秘書的郭粟同志同行。我有幸作為綜三支部會員,參加了本次“尋根之旅”學習活動。本次學習包括參觀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陳列館、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陳列館、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陳列館、與民建重慶市渝中區六支部交流等系列活動,安排非常豐富、充實。學習結束后,大家紛紛表示對民建的起源、歷史和精神傳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參觀學習過程中,郭秘書和孫鋼主委講述起前主席孫起孟等民建先輩的點滴小故事,讓久遠的歷史突然鮮活了起來,特別是孫起孟同志以國為家、生活簡樸、工作勤勉的事跡,深深打動了參加培訓的每一位會員,讓我們受益匪淺。
一、以國為家,嚴格要求家人
在孫鋼出生時,爺爺孫起孟一心都在國家建設上,便從“工業以鋼為綱”的口號中給長孫女起名為“孫鋼”。
時任中央人事部副部長的孫起孟同志,得知孫鋼的父親、自己的長子從鞍鋼調回北京的消息后,立刻召開家庭會議,指出現在是國家最需要冶金人才的時候,便立刻把自己的兒子從北京又調回了鞍鋼,支持國家建設。
孫鋼說,爺爺家里有兩部汽車,但子女從來沒有使用過。就是爺爺病重期間,女兒去醫院也從來沒有單獨使用過家里的汽車。
二、生活簡樸,以身作則
孫鋼回憶說直到爺爺去世,家里用的一直是五十年代初政務院配發的老式普通家具。老家的親戚來北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說比鄉下用的家具還破舊。
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的劉延東認為孫家地磚易滑,曾請國管局同志來鋪地毯以防摔傷,孫起孟拒絕說“全國有十多億人口,都能吃飽飯就不錯了”。
郭粟秘書講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一次孫起孟同志要去保加利亞參加會議,快出發的時候,才發現根本沒有西裝、襯衫、皮鞋,只好臨時置辦。最后發現沒有領帶,只好找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借了一條,才算應付過去。
三、勤政務實,鞠躬盡瘁
郭粟秘書講到孫起孟同志公務非常繁忙,工作非常勤勉,從來沒有周末休息日,也沒有節假日,更沒有八小時工作制。年復一日,每天四個工作時段是:早晨處理信件;上午和下午開會、辦公;晚上寫稿或是改稿。
孫鋼說,至今家里還保持著爺爺在世時養成的不過節日的家風,即使是最重要的新春佳節,家里也跟平日一樣沒有區別,不像普通大眾家庭,聚會宴請、歡度佳節。
一邊參觀,一遍聆聽郭秘書、孫主委談著往事,讓展館中沉寂的歷史突然鮮活了起來,深深的震撼了參加學習的綜三會員,對照自己也讓我感到陣陣羞愧,不斷思考是什么支撐著前輩如此長年累月的無私忘我、奉獻工作?
參觀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時看到的民建創始人黃炎培與毛澤東會談時發表的一段著名的“窯洞對”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
先輩們不計得失心系國家民族,為百姓幸福無私奉獻,對社會人性洞察警醒,也許這就是老一輩民建人的初心。也是這樣的初心,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加入民建,奉獻社會。
通過學習,我也深刻地認識到,要成為新時期合格民建會員,我們要深刻理解“牢記合作初心 繼續砥礪前行”,從點滴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保持優良傳統不丟、責任使命不變。
責任編輯: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