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專欄 > 慶祝民建北京市委成立60周年 > 征文:與祖國同行
張文樸:歲月激情到如今
文/張文樸 2009年11月02日
1949年春天,古老的北平煥發出青春活力,紅旗招展,滿城笑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團結就是力量”、“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嘹亮的歌聲,高亢的口號,醒目的標語,扭秧歌、跳集體舞、鑼鼓喧天。從全國各地不斷傳來解放的捷報,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勝利,鼓舞著激情滿懷的人們,持續沸騰的古城,從生氣昂揚的春天逐漸轉向迎接新中國誕生的準備。重大喜訊終于在期盼中到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舉行。
當時我正在北京師大附中上學,有幸在老師帶領下結隊參加開國大典。提前集合,準時到達西交民巷東口附近的指定地點。
天安門廣場那時不像現在這樣廣闊。由金水橋向南,兩側有相距不很遠的紅墻,在兩邊長安街上有東、西“三座門”。在我們集合的地方見不到天安門上的主席臺,也沒有擴音器,熱情的居民把自家的收音機放到臨街窗臺上,供大家收聽大會實況廣播。
神圣的時刻降臨中華大地,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新中國成立后,每逢十一國慶節和五一國際勞動節,北京都舉行慶祝游行。節前人們忙碌地準備如何以最佳方式和最好的成績向節日獻禮。
1951年我中學畢業后,進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學習,為國慶、五一游行做氣球是師生們的光榮任務。起初做的氣球并不大,用的主要是工業鹽酸、鋅粒、廣口瓶等實驗室的一般儀器、藥品。在這樣的條件下,短時間內做好大量氣球,及時供給游行隊伍,并不容易。由于大家十分認真努力,每次都能圓滿完成任務。后來,制作方法和條件有了改進,能以更快的速度做出各種大小不同和色彩的氣球。只是要注意,國慶節天氣晴朗時氣溫較高,不能給大氣球充氣過量,以防在游行中爆破。
激情澎湃的人們組成的節日游行大軍,高舉大幅標語,肩扛或手推各種向節日獻禮的模型,紅旗招展,浩浩蕩蕩,通過天安門主席臺前時達到最高潮。為了使游行隊伍準時有序地通過天安門前,而且不向主席臺過度靠攏,大會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天安門前游行隊伍中設置標兵線。
標兵要身著白襯衫,藍褲子,事先排在前頭的游行隊伍中,待閱兵式結束后,跟游行隊伍一起進入廣場,標兵到自己的指定地點時停下,沿長安街從南池子南口到南長街南口,在游行隊伍中形成幾條標兵線。同一線標兵的間距約三、五米,每兩條標兵線間的距離有10幾米左右。
有幾次北京師大的標兵都是靠近天安門,而我的崗位有幸在天安門主席臺的正前方,不但能更真切地聽到游行人們的熱情歡呼,看清無數高舉的雙手向主席臺的深情致意,而且能看見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頻頻揮手、民主人士以及海內外貴賓們的熱情鼓掌和招手呼應。有時毛澤東主席短時進入天安門城樓內,主席臺上只有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人向大家招手回應,但游行群眾仍在逐一認真指認哪一位是毛主席、哪一位是周總理、……這使我深深感到人們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辨認得是否準確并不重要。
游行大軍進入廣場接近天安門時總是加快步伐,離開時放慢腳步,不斷回顧眺望。標兵的責任,就是要及時提醒大家,切勿停留,大步跟上,保持好行進速度。
60年悠悠歲月,每逢國慶佳節常和家人或朋友去天安門廣場,跟來自海內外的朋友分享節日的幸福,重溫往昔的快樂。然而,在近幾年來,更加使我感慨萬千:在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的哺育下,十幾歲的毛頭小伙現已白發蒼蒼,但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的心卻仍像往昔一樣跳動,作為新中國的公民和中國民主建國會的一員,在科學發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征程中,應該繼續努力學習,為祖國人民服務,關心國家和首都的大事、民情,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跟大家一起,爭取做更好更多的奉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