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專欄 > 慶祝民建北京市委成立60周年 > 征文:與祖國同行
李建:我與亦莊
李建 2009年09月23日
十七年前,當汗流浹背的建筑工人們在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搭架第一根鋼筋時,我正懷揣著象牙塔之夢孜孜苦讀,北京對我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坐標。十七年后,當我天天驅車穿梭于亦莊、為理想和事業奮斗時,這座位于早年北京東南郊區的長滿青禾與野草的田地,不僅成為了北京城最具國際化的產業園區,也是國家“十一五”重點規劃的“國際宜業宜居”新城。
熟悉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人們常常把她簡稱為亦莊。十七年來,這里聚集了2000余家企業,累計創造了千億元的產值,也讓數十萬人口在此構筑起生活家園,亦莊的居民們在這里安居樂業,享用著綠色和人文的和諧環境。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堅持改革開放、推進城市經濟建設的開拓創新之舉,更是科學發展觀的勇敢實踐。
一九九七的夏天,在開發區可口可樂公司工廠的建筑工地上,我在大學暑期勤工儉學的情景仍然依稀可見——烈日炎炎下,一片初現規模的廠房,農民工兄弟們暴露的肩膀黝黑有力,我和他們一起揮汗如雨……當夕陽西下,大伙席地而坐吃著西瓜,酣暢淋漓。現在可口可樂門前寬闊的榮京東街,那時還只是一條羊腸小路;現在綠樹掩映下鱗次櫛比的廠區與樓房,那時只是一片村舍與農田。
二零零零年夏天,我大學剛剛畢業,在亦莊一個回遷小區里租下了小房間,開始為自己的理想而打拼。那時的亦莊還沒有這么多的社區、公園和綠地,涼水河的水還有些渾濁。我總是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里和35路小巴相遇,在夜色中乘坐最后一班公交回到亦莊。雖然亦莊的夜晚還有些冷清,晚餐也常常只是一碗泡面,但每次回到亦莊的這個小屋,我依然會感覺到溫暖。
從此,我再也沒有離開過亦莊,我與亦莊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后,我目睹了亦莊的每一步發展,它就像是“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縮影,在祖國建國六十周年、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漫長進程中,寫下了亮麗的一篇。
隨著亦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保障能力的不斷提高,投資環境優化,城市生活設施配套也在進一步完善——一個個廠房拔地而起,一片片住宅小區也相繼開盤,餐廳多了,商場開了,更多的公交線路相繼通車,輕軌的高架橋也出現在眼前。成熟的商圈,圖書館、中心公園、體育場、社區服務大廳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些都標志著亦莊已從一個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向著現代、宜居的亦莊新城轉變。隨著園區管理體制和服務的配套跟進,科技、綠色、人文大環境的逐步建立,過去的教育、交通、娛樂等問題都將得到改善。
亦莊是一片充滿活力和創新力量的沃土,不僅將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的成果轉化為產能,也孵化了很多年輕人的創業夢想。二零零四年,我成為京城創業隊伍中的一員;二零零八年,當奧運的火炬傳遞到亦莊的那天,我也成為了第三家公司的老板。正是亦莊的速度,亦莊日新月異的發展給了我事業的動力和奮斗的源泉。
二零零九年,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為民建北京市委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支部的一員。我相信,這又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在這里擁有了自己的組織,可以為亦莊和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如今,進出亦莊的交通工具換成了自己的座駕,我也早已搬出了當初租住的小屋,在亦莊購置了屬于自己的房產,家人的戶口遷到了亦莊,讓下一代也扎根在這片屬于自己的家園。
在亦莊,我始終能感覺到開拓進取的動力;在亦莊,能時刻找到夢想與激情的源動力;在亦莊,能尋覓到獨特的創新魅力;在亦莊,能享受綠色、安靜、祥和的社區氛圍;在亦莊,能時刻站在放眼全球的前沿。
我,將于亦莊一起,不斷前行,書寫更新更美的未來詩篇。
(作者系民建北京開發區支部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