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寫在臉上 使命刻于心中(60年·面孔)
葉曉楠 2009年09月25日
歷史的天空,群星燦爛。60年間,多少風流人物!從只有662人參加的第一屆政協會議,到擁有2200多名委員的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政協委員同唱一首“振興中華”之歌。今天,我們再次回望那些曾經點亮中國民主政治舞臺的面孔,紀念這段戮力同心,一起走過的光輝歲月。 黃炎培:推心置腹話“周期” 1949年3月26日,雙清別墅。剛到北平的毛澤東,單獨宴請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黃炎培。談笑風生中,毛澤東把建國方略、大政方針一一傾吐。 與此遙相呼應的,是1945年,兩人間一次著名的談話。黃炎培來到延安,與毛澤東把盞論道,推心置腹,有沒有一條道路可以走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毛澤東的回答,簡而言之,民主。還是風雨如磐的日子,但這對“諍友”已是目光如炬,看穿歷史迷霧。 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中國民主建國會與中國民主同盟兩個民主黨派的創建者。1948年,黃炎培輾轉抵達北平,參與了新政協籌備的重要工作。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開幕,黃炎培為籌備會第四組副組長,與全組人員一起,負責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中南海開幕,黃炎培等14人代表民主建國會出席了會議。他滿懷信心地說:“我們相信,有了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中國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是可以戰勝任何敵人、克服任何困難的。” 新中國成立后,生性超脫的黃炎培不愿出仕,周恩來兩次親自登門邀請。黃炎培終于打破“不為官吏”的立身準則,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之職。 馬寅初:秉忠直言說“人口” 談到中國的人口問題,無法繞開“馬寅初”這個名字。 馬寅初曾在全國政協第一至五屆任委員、常委,還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 1957年6月,他提出“新人口論”,指出:“控制人口,實屬刻不容緩,不然的話,日后的問題益形棘手,愈難解決”,必然引起一系列矛盾,“拖住我們高速度工業化的后腿,使我們不能大踏步前進”。 他的“反調”也由此付出代價,直言招來猛烈的批判。“文革”期間,在“四人幫”的授意下,馬寅初還被帶上了“資產階級反動學者”的帽子。屢遭批判的他,始終拒絕認錯,并利用一切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表現出一位學者的錚錚硬骨。 在一次北京市政協的小組學習會上,他對反右擴大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右派攻擊黨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應該反擊的,但是右派分子不會有那么多。有些人是能夠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作用的,但卻給錯戴了右派的帽子。我馬寅初大聲疾呼,一定要為錯劃的右派分子摘掉帽子。”敢于說這樣的話,勇氣可見一斑。 1979年,有關部門登門向他宣布徹底平反恢復名譽。此時的馬老已經98歲了,飽經滄桑的老人說:“錯誤的東西平反過來需要有寬闊的胸懷和巨大的力量。中國共產黨能有這樣大的氣魄,這樣大的力量,說明她大有希望。” 吳敬璉:抱誠守真頂“市場” 吳敬璉,一位老學者,多年舉著市場經濟理論的大旗,從來沒有手酸過。 2007年,吳敬璉結束了15年全國政協委員生涯。作為著名經濟學家,他還以敢說真話著稱。改革初期,他即大聲疾呼,勇敢地把市場經濟理論推向思想界。在國家領導人面前,他引經據典,為市場經濟辯護,因此被一些人叫做“吳市場”。在當時,這并不是一種完全的褒獎。然而,性格執著的他從未脫離“市場化”的核心做研究。而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逐漸驗證了他觀點的正確。 2000年,針對基金黑幕與股市泡沫,吳敬璉在多數學者選擇沉默時,用專業精神毅然揭穿了“皇帝的新裝”。也正因為此,他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的良心”,這也是他從經濟學家轉向公共知識分子的開始,從此他更多地進入了公眾視野。 近年來,在全國兩會上,吳敬璉又發表了一系列言論,無一例外地成了輿論焦點,甚至遭到“炮轟”。到底是務實之論,還是喪失民本立場,立論尚需時間。但面對公眾的質疑,吳敬璉顯得非常坦然:“如果當政協委員怕挨罵,那么我們這些人就不用當了,可以回家了。” 羅哲文:奔走呼號為“長城” 提到羅哲文,總是會與長城、大運河以及中國許許多多美輪美奐的古建筑聯系在一起。 羅哲文是全國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半個多世紀來,從北京古城改造到故宮大修,從長城保護到運河整治,從歷史文化名城設立到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羅哲文的身影總是穿梭其中。 羅哲文跑得最多的地方要數長城了,60多年來,他登長城少說也有幾百次。他說,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要求在10年內,把長城的情況弄清楚,為此撥款配備車輛設備等必須的物資,“但是不好弄,真是不好弄,30年過去了,家底一直還沒有弄清楚。”1987年八達嶺長城被列入中國首批《世界遺產》名錄,他是申請文書的起草者。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人”的羅哲文,仍在為保護長城、修復長城而奔走呼吁。 羅哲文還是中國加入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倡導者之一,1985年3月,侯仁之發起并聯合羅哲文等4位委員,在政協會上遞交了《建議我國政府盡早參加“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提案。1986年,羅哲文馬不停蹄地又投入到第一批世界遺產申報工作中。 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是羅哲文一生的情緣。已年過8旬的羅哲文,一提起古建筑,仍有說不完的話…… 朱永新:鍥而不舍促“教改” 朱永新把參加每年的兩會稱作“春天的約會”。擁有博士學位的朱永新曾經是蘇州市副市長,是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如今,他又是民進中央副主席,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推動者。 去年,朱永新出版了一本題為《我在政協這五年——一個民主黨派成員見證的中國民主政治進程》的書籍,講述了他作為一個民主黨派成員,以教育為切入點,在政協5年參政議政的實踐成果和理性思考。 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的5年里,朱永新提交了80份提案,其中就包括大量以教育為主題的提案,有媒體稱他為“撰寫教育提案最多的全國政協委員”。 如關于免費義務教育的問題,2004年,朱永新就提出了《在西部地區和其它貧困地區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制度的建議案》。2005年,朱永新又提出在全國農村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建議,而從2008年秋季開始,全國城鄉全面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 為了西部農村義務教育的提案,僅2004年,朱永新就到過陜西、甘肅、云南、山西、山東等地的100多所學校進行實地考察調研。他說:“我從不敢輕慢這些研探國家大事的機會,不敢將國家政策與平民百姓的柴米油鹽割裂開來”,因此,他堅持一有機會就“蹲在民間”,“帶著一雙政協委員的耳朵和他們交流,帶著一雙政協委員的眼睛走向貧困的教育”。朱永新坦言:“不管怎樣,我們的努力起了作用。” 王翔:責無旁貸言“民生” 出臺物權法、修憲、修改刑法、高考日期提前、取消春運票價上浮、取消農業稅、征收酒類專賣稅……將這些提案集中起來,一個人的名字呼之欲出——江西民生集團董事長王翔。這位與新中國同齡、已連續當了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江西人,十幾年間,他共提交了256件提案,其中大部分提案都關乎民生,被外界冠以民生“提案王”的美名。 在2004年兩會期間得到與胡錦濤總書記當面對話的機會時,他提出:“我建議,一取消農業稅,農民少交幾塊錢;二征收酒類專賣稅,彌補取消農業稅后財政的開支需要。”在王翔關于取消農業稅的提案上交兩年后,也就是2006年6月22日,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該項政策惠及億萬農民。 2005年兩會期間,王翔提交了“關于取消鐵路春運車票違法漲價的建議”提案。王翔說,當時鐵道部部長說春運車票上漲2002年舉行過聽證會,我反駁的理由是,聽證會結果有效期只有兩年,而且乘客買票后就和鐵路局形成合同關系,鐵路局應該給乘客提供良好的服務,但是春運別說服務,連最基本的座位都沒有,這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每當看到春運時農民工背著大包小包、拉家帶口地擠火車,我就感到心酸。”王翔說。 王翔提案的另一個重頭戲是提出保護個人私有財產,也正是由于王翔等眾多委員的推動,2006年,《物權法》終獲通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