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培教育思想的光輝
劉惟毅 霍曄 任冠英 2010年11月30日
最近,中央電視臺播出的25集電視劇《黃炎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進一步了解黃炎培(黃炎培,字任之)先生光輝一生的機會,也重新點燃了我們對這位民建先賢的濃厚興趣。 黃炎培先生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是中國職業教育的創始人。他青年時代師從愛國主義教育家蔡元培,萌發了“教育救國”的思想。1903年返鄉興辦小學堂 ,1906年創辦的浦東中學,在當時與北方的南開中學齊名,獲得“北南開、南浦東”的美譽。1946年在上海創辦比樂中學,探索兼顧升學和就業雙重準備的普通中學。至1949年前,先后又創辦重慶中華職校、上海和重慶中華工商專校、南京女子職業傳習所、鎮江女子職校、四川灌縣都江實用職校等。此外,黃炎培還先后在不同層次上參與創辦了暨南大學、東吳大學、河海工程學院、南京高師、同濟大學、東南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廈門大學等,黃炎培一輩子興學辦教,桃李滿天下。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進國家的教育經驗,反思中國自辦新教育以來的問題和教訓,不斷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經過洋務教育和維新教育的相繼推進,促成20世紀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兩個熱點。但在20世紀第一個10年逝去時,普通教育發展速度遠高于職業教育,兩者比例極不相稱。大批受過普通教育的學生涌向社會,給社會帶去怎樣的影響?黃炎培于1913年在《教育雜志》上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對“癸卯學制”頒布以來中國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發展中的問題作了考察,指出學生在學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識、技能訓練,走上社會后毫無用處,論證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強學校教育與個人生活和社會需要之間聯系的必要性。文章發表后,在民國初年的教育界激起強烈反響,引發人們教育觀念的變化。黃炎培于1917年5月6日聯絡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次年,創建中華職業學校。此后數十年時間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主要通過中華職業教育社來展開。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后發表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標志著以黃炎培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 1918年,黃炎培在創辦職教事業之初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之目的有三 :“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20年代起,黃炎培把職業教育的目的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即既強調個人謀生,也重視服務社會;既強調職業技能訓練,也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既強調一技之長,也重視全面發展。更多地探討了職業教育內部的規律問題。 20年代中后期,黃炎培總結近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觀念,認為“(一)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二)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三)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即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更多地探尋了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適應問題。 黃炎培先生還針對當時的教育弊端尖銳地指出:“今青年畢業于學校,失業于社會者,比比皆是。茍長此不已,教育愈發達,失業者愈多,滿地皆高等游民,成何世界!此其責任不得不由教育當局負之。”因此黃炎培先生強調:“職業學校的基礎是完全筑在社會的需要上”。 人生道路本應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可我們這里,過去是千軍萬馬都擠高考獨木橋,現在是理工農醫商都涌向公務員一條道,甚至連過去很受尊重的教師、醫生的從業者都想辦法改做公務員。投身公務員,就個人來講,為將來尋找一個穩定的社會歸屬,這也無可厚非。但對國家來講,無疑是使人不能盡其才,影響社會均衡發展。另外,由于種種原因,國家公務員可以提前退休、提前離崗等待退休,不能退休的、則可以進行各種學習,分流到其它崗位。而事業單位、企業單位的,就要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不但企事業的在職人員與公務員待遇不同,就是離休人員也因此而不同,甚至天壤之別。追根尋源,這是沿襲兩千年的封建等級觀念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反映和表現。 我們以為,讓手腦并用的人們、學以致用的人們、讓創造物質財富的人們、讓創造使用價值的人們,在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在一個能夠使其有安全感、有足以使其尊嚴的生活著的社會保障體系中發展 ,才是打破“學以致仕”的牢籠,這是改革的課題,這也是參政議政的重大課題。黃任老說過的一段話在今天的仍有現實意義:“世界文明是人類手和腦兩部分聯合產生出來的,做工自養,是人類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