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會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研究成果之一:
繼承民建優良傳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李麗鳳 2013年01月14日
中國民主建國會從1945年12月在重慶成立以來,已經走過60多年的光輝歷程。60多年來,民建順應歷史潮流,與中國共產黨榮辱與共、肝膽相照、共同奮斗。作為密切聯系經濟界人士、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在中國民主革命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民建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五大優良傳統,即“堅持愛國主義、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堅持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堅持與經濟界的緊密聯系、努力發揮會的特色,堅持與時俱進、在自我教育中不斷提高會的素質。”這五大傳統是是民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廣大民建會員的共同理念和奮斗目標。繼承五大傳統,有助于發揮民建特色,更加全面的、深入的、透徹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一、
愛國主義的價值理念
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愛國主義是民建的立會之本、前進之基、興會之源,是民建不斷傳承的寶貴財富,對民建的歷史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民主建國會是先輩因愛國而創立的,離開愛國也就不會有民建。在民建成立的年代,亡國的威脅雖然已經消除,但能否和平民主建國的問題,又嚴峻地擺在中國人民面前。要和平不要內戰,要民主不要獨裁,要建設不要破壞,民主建國的信念使一批愛國之士開始團結在民建的旗幟下,其核心就是愛國主義。依靠這股精神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民建走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直至參與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面臨非常大的困難,大規模經濟建設亟需資金,政府便多次發行勝利折實公債、國家建設公債,民建會員不但踴躍認購,而且擔任了各地公債推銷組織的負責人。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大多屬于工商界的民建會員能自愿接受社會主義改造,靠的就是愛國主義這一根本動力。在新時期,當國家面臨重大事件考驗時,許多會員都以極大的愛國熱情與國家、與民族風雨同舟、和衷共濟。在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擊冰雪災害、抗震救災等重大歷史事件面前,民建各級組織和廣大會員積極行動,從會中央到地方組織,從領導干部到普通會員,都傾其所能、盡其所力、擔其所責,協助中共和政府做好抗災救災工作。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民建對愛國主義的認識也不斷深化,明確了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格局中的參政黨,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旗幟,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民建深刻地認識到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為民建不斷取得進步的根本精神動力,成為將民建和所聯系群眾團結起來的核心凝聚力。
二、
團結合作的價值理念 接受中國
共產黨的領導 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
60多年來,民建秉承團結合作的價值理念,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共實現了政治默契,實現了親密合作。民建的歷史,就是一部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的歷史。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建自覺的、正確的抉擇,也是民建的基本政治立場。
民建在成立宣言中曾經提出:“我們對于一切為民主建國而努力的黨派及個人,都愿保持極度的友善,然而同時保留對于任何方面的完全的批評自由,我們愿以純潔平民的協力,不右傾,不左袒,替中國建立起來一個和平奮斗的典型。” 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民建成立之初,曾有人主張“中間路線”,希望中間階層及中間黨派結成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在國民黨統治集團與共產黨之間造成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重慶舊政協會議的失敗和一次次的慘痛教訓,民建的先輩們逐漸認識到,只有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才能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中實現政治理想。1948年,中共發布的“五一”口號中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民建積極響應,贊成中共‘五一’號召,著手籌開新政協,參與組建聯合政府。這標志著民建放棄了最初成立時“不右傾、不左袒”的中間路線,選擇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共團結合作的政治立場。新中國成立后,民建與中共的關系已經成為了建立在勞動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同志式的合作關系,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商界家喻戶曉的“聽、跟、走”口號,到改革開放初期“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的行動綱領,再到80年代堅持把中共的理論路線與民建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的基本經驗,以及后來提出的建會目標,都深刻體現了民建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定政治立場。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已經在廣大民建會員心中深深扎根。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無論形勢如何變化,無論遇到多大困難挫折,民建都始終做到了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立場不變,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同心同德的政治態度不變,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奮斗精神不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共創偉業,民建自身也不斷取得進步,不斷得到發展。
三、
民主與科學的價值理念 遵從人民群眾
根本利益 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
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使民主與科學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許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民主科學精神”對后來所有中國政治和社會力量的發展都產生了全面、深遠的歷史影響。
爭取民主的愛國運動是民建的主要政治實踐,歷史上先后三次掀起了民主運動高潮:第一次是20世紀30年代掀起的聲勢浩大的抗日民主救亡運動,第二次是抗戰期間在國統區掀起的民主憲政運動的高潮,第三次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期展開的反內戰反獨裁爭取和平民主的運動。這些民主運動有效地配合了中共為爭取國家光明前途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偉大斗爭。在舊中國,崇尚科學的優良傳統從開始的“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逐漸發展成為對科學真理的追求,上升到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高度。早期的愛國人士充分認識到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深刻全面地解釋普遍真理并提供科學的方法論,知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的矛盾。
民建在長期的革命和斗爭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開展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自強的愛國運動才是“民主和科學”在中國最好的結合形式,并且從中國共產黨身上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未來。
民建是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過程中誕生的,黃炎培在民建成立大會上就曾說:“對于人民有利之行動,我們都贊成,反之,有害于民眾之行動,我們堅決反對。”民建成立至今始終秉持民主與科學的價值理念,遵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新中國成立后,民建堅持服從人民、服務人民,凝聚全會力量,致力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實現強國富民的理想不懈努力。在建國初期,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民建會員向中央政府建議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解決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家經濟恢復的過程中,民建把開展經濟咨詢服務和工商專業培訓作為工作重點,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向中共和政府建言獻策。
特別需要指出,關于憲法的制定和修改,民建都提出了真知灼見。第一部憲法起草過程中,黃炎培擔任憲法起草委員會成員,他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確立和貫徹,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將討論修改憲法工作,孫起孟提出民建應當積極參與。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關于在憲法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議》并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采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正式寫入憲法修正案。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為人民民主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法律保障,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從此走上了制度化軌道。
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民建參加國家政權、管理國家事務的管理的根本出發點;是民建履行參政黨職能的基本立足點;是民建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的深厚思想基礎;是民建半個多世紀以來形成的政治理念和行動準則;是民建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不斷走向成熟,不斷做出貢獻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
科學發展的價值理念 與經濟界
緊密聯系 努力發揮會的特色
努力建設一個自由、民主、富強、文明的新中國,實現國家發展、民族振興,這是中共和民建等各民主黨派的不懈的追求。努力發揮民建特色,加強與經濟界的緊密聯系,是民建落實科學發展價值理念的主要途徑和做法。
與經濟界緊密聯系,是民建的歷史傳統和會員的組成特征,是民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界別特色,是民建區別于其他民主黨派的明顯標志,也是民建作為參政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發揮作用的基本優勢。
民建成立伊始,會員大約有一半是民族工商業者、金融界代表人物,有一半是與工商界有密切聯系的文教界中上層知識分子和經濟工作者。成立之初就奠定了界別特色的基礎。建國初期,各民主黨派根據自己的社會聯系和歷史聯系,協商確定了各自工作的范圍和發展對象,當時民建的主要發展對象,是對國民經濟有重大作用的、擁護《共同綱領》的工商業資本家及其代理人,同時吸收有代表性的中小工商業者,適當數量的私營企業高級職員,財經機關、公營企業工作人員及進步知識分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國家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我國社會階級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適應這一變化,民建的發展對象也作了比較大的調整,由原來的民族工商業者及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逐步擴展為大中型企業的廠長、經理和中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經濟教學、研究人員,有關專家學者以及財經部門的中高級人員。
民建積極探索以經濟界人士為主體的參政黨履行職能規律,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服務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整合會內外資源,調動會員的積極性,通過不斷實踐和探索,在參政議政實踐中,初步形成了金融、風險投資、企業管理、社會保障、非公有制經濟等比較具有優勢的領域。民建從戰略高度、用創新的思維對待自身特色問題,創新工作載體和平臺,搭建深入社會、深入群眾的紐帶和橋梁,使參政議政工作向社會延伸。民建在高層協商會上的發言和向全國政協提交的提案,都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價值理念,著眼于經濟發展的中心,凸顯了經濟界的特色,受到中共中央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體現了自身的參政能力與價值。
60多年來,民建的發展對象雖然在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稱謂上有“實業界”、“工商界”、“經濟界”的區別,但是民建與工商經濟界人士保持密切聯系的特點卻始終未曾改變。一批批優秀的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入會,不但為民建注入了新鮮血液,增強了會的活力,而且使民建聯系經濟界的特色更加鮮明。在新的歷史時期,民建將繼續圍繞科學發展的第一要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獨特作用,繼續著眼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多獻服務發展之策,多盡加快發展之力,多做支持發展之事,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出更大的貢獻。
五、
求真務實 與時俱進
在自我教育中不斷提高會的素質
長期以來,民建始終把握兩個根本原則:一是追求真理、堅持真理;二是講求實效、作風務實。兩者緊密結合,成為民建會員不斷堅持、完善和發展起來的指向自身實踐活動的科學要求,形成了民建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
自我教育是提高認識、增強會內團結的有效方法。新中國成立前,孫起孟就在《民主建國會另一面的意義》中提出過自我教育的問題。他說:“民主建國會,依我看,也可以看作中國的原無黨派關系的市民們,以生產界文化界為主干,依據民主和建設的原則,團結組織自我教育的團體,我個人參加這個團體,不僅為了希望中國實現我們所提出的政綱,而且為了加強這一方面的自我教育。”新中國成立后,中共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并著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民建配合中共和政府,積極開展自我教育,培養了一大批骨干分子,團結和帶動廣大工商業者,在思想認識和實際行動上接受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為順利完成和平改造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一成功實踐,對于民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自此形成了民建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通過自我教育,提高會員的覺悟程度和思想認識水平,提高會的組織程度,逐漸在會內深入人心,民建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逐步得到推廣和應用。自我教育是民建實現政治交接,加強思想建設的重要途徑。
新時期以來,民建始終堅持把思想建設作為自身建設的核心,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自我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不斷賦予自我教育新的時代內涵。民建八大以來,圍繞政治交接這條主線,民建多次開展全會范圍內的自我教育活動,先后開展了“建設新世紀參政黨、做合格民建會員”、“民建基本經驗和優良傳統的總結宣講”和“以堅持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為主題的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三項主題教育活動。
多年的實踐表明,民建的歷史是在自我教育中不斷與時俱進的歷史。特別是民建七大以來的十年,民建通過自我教育,通過集體的創造和總結,在思想建設、理論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機關建設等方面,努力推進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參政黨工作機制,為以后民建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對參政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建將繼承和發揚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努力建設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參政黨。
本文獲民建中央2012年重點理論研究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
(作者系北京市政協副秘書長、辦公廳副主任;民建中央理論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民建北京市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