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農業產業升級
——學習全國兩會精神的體會心得
高華 ?? 2024年04月02日
今年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一詞,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任務,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又系統闡述“新質生產力”,這些重要論述循序漸進地、詳細地闡明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概念、本質特點、基本要求、實現路徑。借此機會,分享我對“新質生產力”的一些學習體會。
首先是“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本質是創新引領的先進生產力,這個創新包括技術創新、人地錢等生產資源要素配置的創新、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創新。所以從字面上簡單理解,“新”就是創新、“質”就是質優、高質量。
其次是“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是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我從事農業農村方面的工作,對農業領域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融合產業創新,推進農業產業升級發展這一點深有感觸。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農業是靠天吃飯,是傳統產業,但現在的情況是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目前我國每年的農業增長有近2/3是科技拉動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0%,科技對農業的貢獻起到關鍵作用。大家熟知的袁隆平袁老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讓水稻畝產增加20%,水稻的“再生稻技術”實現一稻收兩季、一畝產一噸糧,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遠程種菜種田,這些例子不勝枚舉。科技與農業的結合,讓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未來的農業一定是高科技產業,也是需要壯大的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是打開農業新質生產力之門的鑰匙,產業創新則是實現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我國圍繞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大力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累計在全國各地創建了3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8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創新項目匯集了各種要素集聚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布局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鏈條更完整、業態更豐富。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帶動了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新質生產力”為我今后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將繼續深入學習,將這一重大理念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提升自身的“新質生產力”。
(作者系民建北京市委理論委員會委員,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責任編輯:陳璐穎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