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育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宋桂蘭 ?? 2024年04月02日
2024年兩會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召開的十分重要的會議,匯聚了正能量、提振了精氣神,對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兩會工作報告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全面覆蓋各個領域。過去一年,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我國經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不僅實現了全年預期發展目標,許多方面還出現積極向好變化。回顧一年來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作為民建的一員,我深刻認識到,在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更要盡自己所能,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履職盡責,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從自我做起,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匯聚智慧和力量。
一是助力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育是百年大計,作為一名在農業院校法學專業執教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要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實現農業強國、法治強國為目標,不斷提升教書育人能力,提升個人綜合素養,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培育鄉村振興領域知農愛農的優秀法治人才,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并以實際行動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實踐。努力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有扎實學識”的“四有”好老師,弘揚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在講好專業課的同時,更要上好鄉村振興大思政課,將農業綠色元素融入思政紅色課堂,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
二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建議在校內培育鄉村振興青年人才的同時,依托民建平臺,強化產學研融合機制,通過建立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派學生駐地實習等方式,助力郊區鄉村振興。
1.提升鄉村治理法治效能,推進三治有機融合。全方位開展知識培訓、宣傳、調研及經驗總結等活動。開展鄉村法治、自治與德治方面的調研與宣傳培訓,總結鄉村治理典型經驗案例,打造鄉村治理示范村,為三治有機融合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2.黨建引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萬家。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紅色資源,創新活動載體,打造教育陣地,圍繞“紅色教育”“普法教育”“傳統文化”等主題,讓宣傳教育活動“活”起來、“動”起來,以鄉村文化活動為載體,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提升村民政治、法治和文化素養。
3.開展地方特色植物品種保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品牌提升等相關研究。提升平谷大桃、小蜜梨等品牌的知名度,促進產銷融合。
4.開展“農+文+旅”融合發展理論研究及實踐。研究鄉村“農+文+旅”聯合發展模式,賦予鄉村旅游資源更豐富的地域文化屬性。
師道相傳,丹心無悔。涓涓細流終將匯成江海,相信我們中國人民有勇氣、有智慧、有能力戰勝任何艱難險阻,中國的發展必將長風破浪、未來可期!
(作者系民建北京市委理論委員會委員,北京農學院文法與城鄉發展學院法學系主任)
責任編輯:陳璐穎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100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