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樂 楊淑姝 ?? 2018年09月27日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指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以改革和創新為主要內容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也標志著改革開放偉大戰略決策從此在中華大地的誕生和推進。值此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功績是全方位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也改變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命運。本文僅從自己從事的城鄉建設事業和建筑業領域予以回顧和體會。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40年光陰只不過是短暫一瞬,恍如白駒過隙;但新中國卻用短短40年的時間書寫了一部開天辟地無可效法的千古傳奇。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的城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猶如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化。40年來,我國城鎮建設事業一路蓬勃發展成果斐然,取得了令世界驚嘆贊羨的輝煌成就;40年來,我國城鎮的發展方式產生了重大轉變飛躍,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40年來,我國城鎮的規劃治理體系日趨先進高效,為改善社會民生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40年來,我國城鎮建設模式不斷科學完善整體質量顯著提高,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強大的物質基礎。
一、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規模不斷擴大
40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區域發展協同性大大增強。同時,隨著城市發展階段的演進,城市功能愈加多元,吸引力顯著提升。
1949年,中國共有132個城市,城鎮化水平僅為10.6%。至2016年末,中國城市總數增加到657個,城鎮化水平提高到57.35%,城鎮人口達到7.93億,城市規模迅速擴大。截止到2017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比上年末提高1.2個百分點。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
伴隨著信息化、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城市群的區域增長極作用也在不斷增強,傳統的省域經濟和行政經濟正在逐步向城市群經濟過渡。以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代表的主要城市群,帶動我國經濟迅速增長。城市群逐漸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
近年來,許多新一線城市奮起直追勢頭正猛。一些以省會城市和地級市為主體的城市群正在急速發展,一大批中小城市和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更是氣象萬千。這些大城鎮密集地區以及一些小城市群對城鄉和區域發展起到了異常重要的輻射拉動作用,對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和城鎮化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提升作用。蒸蒸日上的新一線城市以及周邊地區,已經發展成為未來新興城市誕生的沃土,成為繁榮農村經濟,轉移農村勞動力和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成為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鳳凰涅槃。當前,一個多層次、廣覆蓋、高協同、寬視角、大圈帶、結構完整、可持續發展的城鎮網絡格局已逐步形成。可以客觀驕傲地說,我國的一線城市已經不輸歐美,并有許多超越。
二、城鎮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40年來,我國城鎮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鎮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城鎮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40年來,我國市政公共設施服務以及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城市道路建設一直保持著良好發展的態勢。近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更是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一些大中城市適時積極發展公共交通體系,合理的改善了城市交通狀況并降低了對城市的大氣環境污染。目前全國城市地鐵和軌道交通通車里程已經達到3500公里以上。
除了快速發展的傳統城鎮公共交通,我國城鎮智能交通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實時定位等技術的進步,共享汽車、共享單車、網絡約車等一些全新的出行方式層出不窮,這些新的交通方式既迎合了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又滿足了城鎮群眾的不同個性化需求,同時解決了上下班高峰期打車難、偏遠地區不好打車以及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等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和喜愛。近期,針對網約車發生的幾起致人死亡惡性案件,政府主管部門加強了對網約車的依法管理,將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確保其不能成為犯罪分子作案的載體,確保旅客的人身安全和社會穩定。
40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按照生態、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和法則,積極規劃建設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生態城市。大力開展了生態環境修復,把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作為優先目標。在城市建設中秉持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的宗旨,明晰山水路網格局,保持原始地理風貌,保護傳統歷史建筑,有機優化林田湖草,梳理擴展綠地系統,治理美化生態環境,讓當地老百姓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進而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劃時代的先進生態理念更加深入萬眾之心,更加變為美好現實。
三、鄉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面貌快速提升
不僅僅是城市,40年來,我國傳統鄉村的人居環境也發生了顯著的轉變。隨著各級政府對農村地區不斷加大投資和建設力度,農村的道路供水廁所和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等不斷加強,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完善,村莊居住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提升。很多的鄉村一步一步地發展成為生態宜居、文脈延續、鄉愁永存、和諧淳樸、個性鮮明的特色小鎮。
在新農村建設和振興鄉村行動中,有些地方以前曾經走過一段彎路,好像越新的建筑就越好,并要農村向城市看齊,因此隨意拆毀了許多有保護傳承價值的古建筑、文化建筑、舊建筑,這造成了最大的不可彌補的悲哀!好在許多大專院校的教授、學者和有識之士的呼吁及現場指導下,這些現象目前已得到根本扭轉。現在,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閩粵石房、客家土樓,徽派建筑、皖南牌坊,川西民居、吊腳木屋,雪域高原、滇藏古居,延安窯洞、豫西坑窯,華北古建、四合院落,白山黑水、關東祖屋,宗祠寺廟、古街舊巷,歷史路園、古橋渡口等都成為保護傳承的對象。就連文革時期的一些建筑物,如大隊部、牛圈、養豬場以及社員群眾的土屋專家也提出要尊重歷史,承載歷史,予以保護和改造利用,作為小景點或開辦民宿,為發展農村地區的旅游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促使保護和新建并重并把保護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
四、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鎮居民住房短缺現象十分嚴重,不但配套設施缺乏,并且居住條件很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改變了住房嚴重短缺的狀況,解決了大多數人的住房問題,中國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40年來,在城鎮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也在不斷的增加,并且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與此同時,城鎮人口的住房質量和居住環境也有較大的提高和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城市里,過去低矮破舊擁擠不堪的平房逐步變少,取而代之的則是鱗次櫛比寬敞明亮的高樓大廈。據統計,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經從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面積6.7平米,發展到2017年全國城鎮居民住房面積人均可達到約36平方米,增長了5倍多。住房質量、住房成套率、配套設施與環境大為改觀。
在鄉村里,農民們的住房條件也日益改善。隨著農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拆除了難以為繼的簡陋竹籬茅舍,住上了舒適溫馨的新房子。新建的農村住宅不僅住房質量穩步提升,住宅內部的功能也趨于合理,并且在追求美觀舒適和現代與傳統風格方面各地也頗有建樹。特別是居住在偏遠山區的貧困地區農民群眾,隨著國家扶貧攻堅政策的加大實施,許多地方由中央財政出資、地方財政配套,建設了大面積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使偏僻遙遠、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的諸如秦巴山區、大別山區、太行山區等許許多多的貧困地區農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好房子。目前中國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約39平方米,也增長了4倍多。
但是,近些年來中國住房與房地產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集中反映在許多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房價過高,并且上漲過快。多年來各級政府正在進一步強化各項調控措施的執行,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更大規模地推進棚戶區改造、積極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
五、建筑業拉動經濟增長,引領科學技術應用創新
早在20世紀80年代,建筑業就作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走向了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建筑業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幾十年來,我國建筑業規模日益壯大。1952年至2016年,建筑業總產值由57億元增長到193566億元;建筑業從業人數由1952年的99.5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5185萬人。現如今,建筑業已經成為了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并且同時促進和帶動了第二、三產業中多個行業的發展,大大增加了社會就業機會。同時,建筑業也是國家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
科技是國之利器。當今中國的強大,離不開對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視以及自身科技實力的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科技進步步伐加快,現代施工機械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攻克大難題、建設速度快、工程質量好、國際超越多”,這些都體現了我國施工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巨大進步。近年來,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節能建筑、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建筑渣土生態環保磚等建筑業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在全國廣泛的推廣,大大加快了建筑業的科技進步步伐。青藏鐵路、三峽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庫、西氣東輸工程和中國高鐵等一大批令世人矚目的建設工程,充分反映了我國土木建筑行業設計和施工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目前我國高鐵、橋梁、地鐵工程、超高層建筑的技術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建筑科技的不斷推進,對全面 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加速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引領信息技術應用 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支撐意義。
六、結語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的講話中提到的:“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中國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夠成功!”的確,中國在不斷的開放中,與世界越來越融為一體,且在世界發展大格局中逐漸占有了一席之地。
鄧小平同志說過,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改革開放對于解放和發展城鄉建設和建筑業的生產力,改革開放對城鄉建設和建筑業取得如此的輝煌成就更是居功至偉。它不僅極大增強了我國城鎮的綜合實力,提升了城鎮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是大幅度促進了城鎮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這樣深刻的制度變革和體制創新,不僅打破了束縛城鄉建設發展的桎梏,更是調動了各生產要素的主觀積極性,走出了一條高效快速高質量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無論是城鄉基礎設施還是居民住房、文化體育、醫療健康等方面都使全體中國人民非常受益。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需要二、三百年才能做成的事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用了短短三、四十年就圓滿完成了。事實勝于雄辯,終將彪炳史冊!
回首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城鎮建設與建筑業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果,我們對未來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建筑業發展充滿必勝的信心!城鄉建設和發展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福祉,關聯著國家的富強,關乎到民族的未來。40年改革開放不僅巨大地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實力,而且推動了跨時代新型城鎮化亙古未有地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使14億中華兒女更加幸福,更加自豪,更加自信,更加堅定。也更是實現和驗證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征程和輝煌成果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文化、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的無比正確。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更加懷念偉大的建國領袖毛澤東同志,是他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推翻了蔣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國,使中國人民真正站立起來了,從此堅實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根基;我們也特別懷念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敬愛的鄧小平同志,是他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空前的戰略智慧眼光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撥亂反正搶抓歷史機遇,提出改革開放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戰略,使中國人民擺脫了千百年的貧窮真正富起來了;我們也特別致敬新時代的英明領袖習近平同志,是他領導黨和人民嚴懲腐敗,深化改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真正強起來了!
讓我們更加緊 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 , 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膽創新 , 走中國特色新 型城鎮化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簡介:
屈宏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二級教授),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民建西城區委綜五支部會員。
楊淑姝,女,建筑學專業研究生,深圳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四新”科技中心工程師。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