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娥 ?? 2019年01月04日
四十年滄海桑田,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40年來,身為昌平人,親眼見證了昌平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黃土砂石路到如今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從“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無奈,到如今暢通安全的出行環境;從屈指可數的狹窄小道到如今四通八達的路網體系。我們的出行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從過去的步行、公交,現在又多了地鐵,便利的出行方式讓我們的生活如此美好。
條條公路貫昌平
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群眾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旅游產業發展都離不開路。從無路可走,到泥巴路、砂石路、水泥路,再到寬闊的瀝青路,
由康陵村集體籌資自建的昌平泰燕路是從110國道京銀路到十三陵鎮康陵村的必經之路,道路全長5.3公里,兩旁都是山嶺重丘、坡陡彎急。隨著康陵村特色旅游項目的開發,“康陵正德春餅宴”遠近馳名,游客們每日車來車往,狹窄的水泥路面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出行需求。2012年,昌平公路分局實施泰燕路大修工程,在加寬路面的同時還配備了安保設施,大大提高了通行能力,便捷的交通引來了大量游客參觀旅游,不僅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大家的經濟收入,山貨供不應求,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
不僅如此,為了助力農村“經濟血液”的加速流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昌平區還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安全暢通的“四好農村路”,為農村發展和周邊居民出行提供有力保障。白西路的變化就是昌平農村公路升級的一個縮影。白西路,北接定泗路、南至北清路,是區域路網中的重要聯絡線之一,由于近年來交通量日益增長,狹窄的道路已不能滿足現代人出行的要求,也嚴重影響到出行安全。昌平公路分局實地勘察,現場考量,全面徹底實施白西路大修工程,重新規劃、重新加寬加固鋪設。如今的白西路路面平整開闊,道路兩側還栽植了各類花草,村民在享受舒適出行環境的同時還可欣賞沿途美景。
鋪就的是路,連接的是心,通達的是富。如今,一條條掩映在蒼松翠柏、穿梭于鄉村的農村公路,已成為群眾滿意的致富路、幸福路。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十二五”期間,昌平區穩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笆濉逼陂g,昌平鄉村公路修建里程401公里,總投資3.34億元,實施大修工程286項。
為了營造更好的出行環境,昌平區公路局規劃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布局合理、方便快捷、暢通有序的農村客運網絡,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面,使一個個“盆景”連成一道道“風景”,形成一片片“風光”,為昌平建設國際一流科教新區作出貢獻。
地鐵讓我們也變“城里人”
現在一出門兒就是地鐵站,去哪兒都方便!擱以前,出門只能靠公交、自行車或者步行。出一趟遠門一定得趕個大早,要不然一天都回不來。2015年12月26日,地鐵昌平線二期正式開通,北京地鐵運行版圖再添10.6公里。該線路于2012年12月開工,僅用2年時間便全部建成。這也讓軌道交通昌平線二期成為北京地鐵建設史上,建設速度最快的地下線路?,F在地鐵站直接修到了家門口 ,開通的地鐵昌平線讓昌平人去趟市區便利得很。
去年8月中旬,手機一卡通問世,乘客只需刷一下手機即可進站。今年4月28日,易通行APP上線,我們乘客只需打開手機二維碼,便可輕松進站,真正實現了“花式”刷卡。除了從技術上為乘客提供便利,地鐵昌平線還為乘客提供了許多愛心服務:“無障礙服務”,方便了進站乘車的殘障人;“暖心三十分鐘服務”,給早班乘客送去冬日的溫暖......
過去大家都說昌平是個大村落,現在大不同,如網的高速公路、便捷的地鐵……我們都成了“城里人”,老百姓的出行方式更加便利,生活日子更加甜美,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都是見證者。
(作者系民建昌平工委委員)
責任編輯:劉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