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鐘 ?? 2019年01月15日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自力更生、發奮圖強,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書寫了發展的壯麗史詩,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40年發展歷程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1978年,我國恢復了中斷長達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教育系統撥亂反正,從此走上正確發展的軌道。40年來,各級教育工作者嘔心瀝血持續深化教育改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學技術進步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作為1984年走上講壇的一名教師,我為此感到驕傲與自豪。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拓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格局,使之努力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引路人”內涵,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傳授知識與培養技能的同時,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的心田,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為人民教師,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忠孝仁義禮智信”,結合現實來詮釋,歸根到底也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所以兩者的價值觀本質上是相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在我們每一個學科教學中是有具體內容承載的。
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近現代無數名人的早期求學經歷不難證明,他們無一不是接受了扎實、嚴格、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才給他們人生奠定、注入了堅實、長足的發展基礎和動力。
思想品德教學要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品德教學全過程,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特別是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其他各學科教師要承擔起價值引領的重責,要審慎、準確把握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應該從對人的終身發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來“放出眼光”謹慎選擇適合學生消化、吸收的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他們從早在心底書寫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
作為人民教師,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學校堅持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打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真正發揮校園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積極利用走廊、教室、辦公室、櫥窗等場所布置傳統文化內容,營造多角度、立體化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學校,應以“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為主題,開展“感恩、勵志、修德”教育實踐活動,要經常播放古曲、古樂,把古代先賢的語錄貼在校園里,把傳統教育寓于校園環境、校園文化之中,每天利用早讀、午間休息時間,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在學校走廊、教室、櫥窗等布置有關中華傳統美德的圖片、警句、詩詞歌賦等,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學校堅持寓教于樂和知行統一,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式、參與式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傳統文化精髓,養成高尚道德品質,實現自我人格升華。要深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奉獻他人。通過挖掘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內涵,廣泛開展節日民俗、文化教育等系列實踐活動,增強廣大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堅定文化傳承的自覺性。要廣泛開展中華經典頌讀活動,組織學生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用自己的思想和才藝演繹傳統文化,使他們在審美體驗與境界提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要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通過組織開展“雷鋒伴我成長” “雷鋒與我同行”等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學生自覺把繼承傳統美德和弘揚雷鋒精神相結合,真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踐于行。
作為人民教師,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引領家庭教育的方向。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視家庭德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少兒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對事物的真假優劣辨別能力不夠,因此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融入日常情態之中,通過家長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教育,加強學生品德修養。
現代家庭教育,要將使孩子成為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現代中國人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切實改變只注意孩子的“成材”而忽視做人教育的傾向。現代家長,要重視孩子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素養的養成,將愛國守法、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立志勤學、勤勞節儉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優先于一切認知教育。
家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幾年來,學校組織主題家長會,用家長素質的提高去帶動影響學生,教授家長育人方法,指導家庭傳統文化教育,創新現代家庭教育方法,要重熏陶感化輕強制灌輸。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簡單言傳式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家庭教育的需要,甚至還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當代家庭,需要家長將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踐行家庭教育的內容,使之成為一種無言的教誨,讓孩子切身感受到熏陶和浸染,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們還組織家長們參與文化沙龍、學校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親子互動等活動,進一步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親子關系的調適,從而增強家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年的日子里,我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發展及人才培養的重要指示精神,有利于明確教育工作的目的與方向。在教育事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關鍵時刻,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是廣大教師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光榮使命。
(作者系民建昌平工委委員、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