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庭: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013年03月04日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撐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近年來,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生機勃勃,新興業態不斷涌現,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日益加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已經具備了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基本能力。但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與北京豐厚的文化資源、與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相適應,在文化產業結構方面,非公有資本所占比重比較低、科技含量比較低、適合大眾消費的優質文化產品還不夠多,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主體是企業。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和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將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是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基礎。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做大做強文化企業的精神動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五千年文化。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深厚根基。要想文化崛起,離不開我們對自身文化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全球化大格局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正確抉擇,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文化創造性的精神基礎和動力源泉,它能防止“一陣風”,防止“走過場”,防止成為一種“運動”,而是真真正正、切切實實地為建設國際大都市,打造文化航母,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提供強大的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因此,在貫徹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教育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認識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認識文化的發展規律,充分認識和承擔發展文化的歷史責任。從而持續不斷地推動首都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開放包容、博采眾長、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應有的胸懷。世界文化異彩紛呈、各有所長,都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只有兼納百家之精華,融合各種文化之所長,才能更好地促進本國文化的發展。以更豁達、開明、寬容的心態,更開闊的視野面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是文化自覺和自信的表現。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必須具備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必須具備這種充分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的文化成果。在這次全會上,除了強調要推動文化走出去外,還強調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的文化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綿延不斷,歷久彌新,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始終堅持開放、包容的特征。所以《決定》提出,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還提出要加強文化領域智力、人才、技術的引進工作,吸引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做大做強我們自己的文化企業。這是我國對外開放上的重大發展和舉措。 一直以來,我們為中國的文化及文化產品能夠“走出去”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扶持鼓勵政策,盡管有了很多成績,但離我們的理想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希望北京市政府制定對于本市文化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合資等方面的鼓勵政策,為北京的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加快進入國際市場打開方便之門。 (作者系北京市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