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專欄 > 建文化強國聚民建之力專題 > 建言獻策
文化建設長期規劃應著眼于中小學基礎教育
民建石景山區工委經法支部 熊婧伊 2012年07月06日
“十二五”期間,北京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更加深入,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挖掘、傳承和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和事業迅速發展;首都科技、教育、文化等資源充分彰顯,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功能顯著增強。
如何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如何傳承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如何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是北京市在文化建設中應當切實著力規劃的。
我認為,在制定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時,應當著眼于對中小學生的基礎教育的規劃。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中小學時期,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素質的養成時期,是人生的關鍵時期,一生的價值觀和養成習慣大部分是這個時期鑄就的。因此,在這個時期,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思想,深深地根植于孩子的心靈,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學習和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激發孩子的創造思維能力。
關注知識本身還是關注由知識引發的道理
以下是流傳于網絡的兩堂課的教學方法對比:
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課堂一: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后開始向全班提問。
……
通過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老師告訴學生幾個做人做事的道理:
1.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養成良好的習慣)
2.一定要誠實;(樹立好的道德品質)
3.后媽也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學會去愛別人,尤其是跟自己無關的人)
4.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需要朋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成功的基礎)
5.要愛自己;(自尊、自立、自強)
6.出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培養情商)
7.如果將來誰當作家,一定會比這個作家更棒。(激發孩子的進取心)
課堂二:
老師:今天我們講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預習了嗎?
這位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給學生傳授了如下知識:
1.《灰姑娘》的作者是誰,他的生平是什么;
2.這個故事的重大意義;
3.課文共分幾段,為什么這么分段;
4.某個比喻句是明喻還是暗喻,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5.如果把某一個詞換成另外一個詞,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6.如果把某兩段話的內容換一換為什么不行;
7.不好好上課就不能考好成績,不考好成績就不能上大學……
兩堂課給我們的啟示
第一堂課的老師通過故事的內容,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學生的自我判斷,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心態,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可。
第二堂課的老師卻呆板,通過老師的引導,孩子們覺得,偉人或者名人是不可能超越的,無論怎么努力都是沒用的,思維被禁錮了。另外,現在的中小學,無論什么樣的文章,都只用這幾個內容去講解,長此以往,孩子就沒有了思考的習慣,也缺乏了創新的能力,同時難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從這兩堂課,我們可以看出,授課方式對孩子的養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下一代,似乎都是在第二種授課方式的教育下完成學業的,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靠長大后自己看書去領悟。如果喜歡看書、善于思考的人能不斷自我完善,如果不愛看書、不善思考的人,如何去提高素質呢?只靠懸掛幾條橫幅,做幾個公益廣告,很難讓市民在短時間內提高文明素質和文明程度,也很難做到對歷史文化資源傳承。
對教育改革的幾點建議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
浙江大學教授鄭強回答了這個問題,教育的本質不是謀生,而是喚起興趣,鼓舞精神??拷逃齺碇\生和發達也是可以的,卻被我們過度重視了。
是的,長久以來,我們似乎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教育重在育人,隨后才是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這么多年一直在提素質教育,卻一直解不開應試教育的結,應該怎樣才能摘掉應試教育的帽子,做到素質教育呢?我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一是,徹底打破以往的思維模式
放棄對知識本身的研究,而去對知識的規律和所蘊含的道理進行探尋。如前面的例子,學習《灰姑娘》的課文,不需要對課文本身的結構進行研究,而是要學習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因為,所有的文章的結構和句子的結構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大可不必每學一篇課文,就要講解句式、段落和語法,這些課程在小學高年級用一個學期去講解就足夠了。
學生感興趣的是對新鮮事物的探討,死板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厭倦。文章的結構和語法會隨著閱讀的深入,自然而然就能掌握的。
二是,徹底修改現有的教學大綱
現在的教學大綱千篇一律,每一章或者每一篇課文要掌握的知識要點都一樣,比如語文課文的大綱每篇文章都是:字、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政治課的大綱每章都是:名詞解釋、簡答、論述等等。千篇一律,沒有特色教育,缺乏對學生的啟發,這對老師的教學是個禁錮,對學生的思想也是個禁錮。
建議針對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知識點,尤其是要引發學生思考的知識,通過學習,讓學生自覺掌握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地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是,徹底修改現有的考試大綱
現在的考試更趨向于標準化閱卷,雖然摒棄了人為判錯的因素,卻讓知識程式化,老師和學生更加懶于動腦,同時也讓答題具有蒙的成分。另外,對于語文考試來說,真的沒有必要讓學生標出一個詞的準確發音。要知道,方言也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果都只能說普通話,慢慢的,一個地方的人都不會說方言了,還怎么談得上對文化的傳承。
建議設計豐富的考試內容,盡量是思考型的題。比如語文、政治、歷史等課程,可以多一些能引發對傳統文化以及世界觀、價值觀等思考的題,無論對錯,只要說明充分、條理清楚,文章結構合理,就可以得分,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多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學生在考試的時候表達了不正確的價值觀,也不必緊張,只要及時糾正和引導就行了。因此,老師無論在教學和考試的時候,都要用腦用心,不能敷衍了事,善于發現和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
四是,徹底改變教學模式
1.從改變師范教育開始改革教學模式。經驗告訴我們,要想講出一分,一定要知道十分,知識越豐富的老師授課效果越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
建議師范學校不要分科。師范生在校期間學習各類學科,注重培養發散思維,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創新思維的開發。高素質的教師是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前提。
2.對中小學生,要因才施教。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學生。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條件注定了每個學生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有個體差異,如果用相同的標準要求,就會造成所謂的好生、差生,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影響將來的發展。同時,正如錢學森先生的問題一樣,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
建議在對中小學生教育的時候,采用啟發式教育。在這我要表明的是,不要走形式,不能用“授課時是否用了幻燈”等表面形式來衡量授課效果(幻燈片往往還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關鍵是一步步的啟發是否到位,學生的參與程度是否高,是否因人施教。老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和學生產生互動,無論學生提什么問題,老師都能回答,在學生提不出問題的時候,老師能引導學生思考,開闊學生思路。老師也針對學習內容提出問題,所提問題不能是在課本中一下就能找到的,而是要經過思考才能回答的。經過思考才能回答出來的知識入腦入心,永遠不會忘記。
改革是痛苦的。素質教育好提不好做,要徹底轉變觀念,徹底打破常規,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建議可以先從師范教育模式開始改革,只有老師的思維模式變了,素質提高了,其他的改革才能順理成章地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