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專欄 > 建文化強國聚民建之力專題 > 建言獻策
董紹鵬:復建天橋景觀并作為中軸申遺內容的建議
作者系民建東城會員 2011年11月23日
進入2011年以來,明清北京城中軸申遺成為本市廣為關注的重要社會話題。明清北京城中軸作為一條重要的線形文化遺產帶,在7.8公里線上現存及涉及的主要文物建筑或組群包括燕墩、永定門(復建)、天壇、先農壇、正陽門、太廟、社稷壇、天安門、故宮、大高玄殿、景山、北海、皇城墻(地安門內大街)、普渡寺、萬寧橋(后門橋)、火神廟、鼓樓、鐘樓、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等。他們或為明清皇家建筑,或為革命建筑,或為北京歷史地名標志物,體現著重要歷史文化內涵。中國建筑大師梁思成如此描述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申、一貫到底的規模。”
北京老天橋地區,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其中“天橋”之橋又是天橋地名的地名標志物,在這一地名上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寄托。國內外眾多慕名而來的人們,都有一睹天橋的愿望;同時,該橋也是舊時南北交通的要沖,是老北京中軸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1935年以前,現今天橋路口偏北,就是“天橋”之橋的位置,它因明清天子南行到天壇祭天走過此橋而得名,也因此而成為老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人文景觀。該橋明代時已出現,傳說原來橋面較高,清光緒年時橋面改低,1929年又進行改造,徹底將橋面改平,1934年最終將橋欄板拆除。從此,地表面見不到橋的任何痕跡,但橋的拱券結構等保留下來,埋于地表下。這一情況持續至今。
作為昔日老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人文景觀、地名標志物,建議:
1.重新規劃現今天橋路口這一區域交通,留出“天橋”之橋景觀的位置
2.復建“天橋”之橋(復建為1929年狀態,符合文物古建復建的要求)
3.將“天橋”之橋作為中軸申遺內容報與相關部門并最終立項,使之成為中軸申遺的一部分
東城區原已有建成“王府井”之井作為人文景觀的先例。如將“天橋”之橋復建并成功成為中軸申遺的一部分,不僅豐富了北京及東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實現以物質載體承載非物質文化遺存、使老北京民俗文化尋回了根,更為首都人民熱愛鄉土文化提供了又一個實例,為凝聚民族文化精神樹立了又一個范例;也為本區本市發展綠色經濟——旅游又提供了一個很好場所,是帶動南部地區發展的重要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