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專欄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大精神 > 會員聲音
周曉曦:肩負社會責任實干實業興邦
作者系民建北京市委婦委會秘書長、今圣梅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3年01月10日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成為中國最強勁的呼聲,我認為這也是“中國夢”的最核心內容。民生問題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頭等難題,成為中國共產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住房,收入公平……這些人民群眾最為關心而如今問題最大的一系列民生熱點,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公平、平等、保障是人們真正渴望的社會發展目標。共同富裕無疑是廣大人民群眾最迫切的期盼,也應該是每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民營企業家的行動目標。
一、建成小康,發展共享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致力于為民和清廉,為百姓安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十八大報告關注的民生話題,都是老百姓居家過日子想的最多、考慮最多,也是最鬧心、最犯難的事情。報告在論述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政治建設、黨的建設等重大課題時,沒有回避人民群眾這些口口相傳的熱點難點問題,而是具體而平實地說出了老百姓愛聽、喜歡聽、愿意聽的心里話。“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十八大報告句句說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生動地展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讀十八大報告,筆者認為,它不是空架子不是花擺設。而是實實在在從群眾出發,為當前和未來十年的發展指明發展方向。
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首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一來成果共享 “居民收入倍增”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化,體現出“發展為人民,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這一精髓,居民收入量化,是一種自我加壓,也凸顯責任意識和為民意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來人民對“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落到實處。不論是國內生產值翻多少,也無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多少,老百姓講究的是實惠,收入多起來,荷包鼓起來,其它數據的提高才有意義。二來目標彰顯出黨的執政理念和能力,靠得是經濟實力,此種實力來自于何方?只能是靠發展,用發展創造財富,用發展增加收入,而“收入倍增”是對發展的要求更高。
二、實業實作
,勤勞致富
十八大報告提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實體經濟強,則國民經濟強、民心穩、社會安。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發展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保障,是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確保經濟平穩增長的應有之義,是有效擴大內需、吸納就業、提高收入的根本舉措,既是現實需要,更是長遠需要。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經濟要在全球競爭中有所作為,必須依賴實業經濟的勃興。
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根源就是金融業的過度擴張和虛擬經濟的膨脹,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發達國家都在認真的反思,僅靠金融、保險、娛樂等高端服務業是不行的,必需發展工業,歐美國家都在進行再工業化。
在歐美其他國家不斷地向外地轉移工業時,德國持之以恒地發展先進制造業,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最小,也就有了在歐洲傲視群雄的底氣。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制造業第一基地,世界都在指望中國和德國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近年以來,“用錢生錢”顯然比實業來得輕松愉快。專心實業似乎已經 “落伍”了。松下幸之助、韋爾奇不再時髦,巴菲特、索羅斯的傳奇更令人津津樂道。在實業界打拼的企業家,萌生退意,向往去做一個投資家。必須高度警惕我國已經呈現出實體經濟萎縮,虛擬經濟過度擴張的現象。中國的產業經濟面臨升級轉型的重大時刻,更需要實業家全力以赴,加大投入。
實業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的基石,沒有實業哪來的國家發展和民族的復興,所以干實業的人也應該受到尊重。一方面,實體企業家們需要抵御誘惑,抵制投機之風;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努力營造氛圍,凝聚“實業興邦”的價值理念,加強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引導和宣傳,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努力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良好氛圍。
三、擴大就業,大有作為
十八大報告把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大重點工作之一,提出“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我國的 城鎮體系、產業布局、人口分布、就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必然發生巨大變化,我國是一個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的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與勞動密集型企業密不可分。
13億人口的中國,勞動力資源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勞動密集并不代表技術粗糙、工藝落后,不代表企業只能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市場競爭能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環境污染沒有必然聯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耗用中國的自然資源也沒有因果關系。我國的勞動費用正在逐年提高,但勞動密集型產業非但不能移出,仍然大有作為。
美國經濟復蘇因為就業的問題步履蹣跚,金融危機似乎得到了緩解,但是失業率卻隨著企業的不斷裁員屢創新高。20國集團首腦倫敦峰會的主題是“穩定、發展、就業”,就業既是出發點也是歸宿,只有就業才能穩定,穩定方能發展。在中國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國家,就業就更為重要了,這直接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制造被迫向內需化轉型,而國內消費市場確乎也出現了旺盛之勢,而這其實正是實業家可以大展雄心的時刻。
“中國制造”需要轉型、升級與創新,大體方向是沒錯的。但是我認為,中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更需要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地創造就業機會。保增長、建和諧社會,必保就業;保就業,必保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政府應該把保就業和保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國策,以法律保護之,以政策扶持之。勞動密集型企業應當迅速轉變觀念,改變過分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格局,從技術、工藝和管理等各個方面全面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創造財富,履行責任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們黨的基本經濟制度。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富活力、最具潛力、最具創造力的力量,是繁榮城鄉經濟的有力支撐。一個地區,有“民”才穩、有“民”才富、有“民”才活。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認識到,要全力支持、鼓勵、引導、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出一大批“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和“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形成國有、民營、三資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反觀民營企業,確實存在著無視企業在社會保障方面的作用,較少考慮社會就業問題,較少考慮環境保護,對公益事業不管不問等方面的問題,現在到了企業家要認真對待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時候,唯利是圖、為富不仁是任何一個當代有責任心的企業家必須摒棄,因為只有“民族好,國家好,大家才會好”。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社會對組織所具有的經濟、法律、倫理、慈善方面期望的總和。聯合國2000年實施的“全球契約”計劃,提倡包括人權、勞工、環境和反腐敗等4個方面的十項原則,目前已有2900多家世界著名企業加入全球契約。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雇主組織等,也都積極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就如何進一步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形成共識。現在已經一批社會企業家,“他們為理想驅動、有創造力的個體,他們質疑現狀、開拓新機遇、拒絕放棄,最后要重建一個更好的世界。”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應該學習他們,應該通過積累財富、創造財富,把企業的發展與建成小康社會統一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