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專欄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大精神 > 會員聲音
深入領會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
汪禮俊 2012年12月20日
十八大報告中有19處表述提及信息、信息化、信息技術、網絡、信息安全與信息公開。尤其是在報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將“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列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之一,首次明確把信息化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
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報告將“信息化”納入中國特色新型“四化”道路之一,要求“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報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個“新四化”,較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和六、七十年代的“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新就新在突出了“信息化”,充分反映了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黨中央對信息化的高度重視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中國共產黨高度認識到了信息化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總體工作上的地位,重視發揮信息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明確將信息化建設作為舉全黨全國之力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的主要抓手之一,信息化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種手段,而成為發展目標和行動路徑,信息化也必將由此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動力。
報告提出的“新四化”同步發展,一方面將信息化在促進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定位拓展到覆蓋全局的層面,另一方面強調信息化將與其他“三化”形成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新型關系。在“新四化”中,信息化的滲透性最強、生命力最旺盛,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哪一“化”都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已經不再僅僅作為經濟發展的工具和手段而存在,更是代表著一種新型生產力,是新型發展道路的基礎,是發展其它‘三化’的助推器。因此,實現“新四化”同步發展,尤其要注重發揮信息化的支撐服務作用。
全球信息化正在引發當今世界的深刻變革,重塑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發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發達國家信息化發展目標更加清晰,正在向信息社會轉型;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主動迎接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力爭跟上時代潮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化水平還比較低,抓住世界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工業、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環節。
為了更好地抓住全球信息化變革的大機遇,提高我國信息化水平,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報告對信息化建設與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包括“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推進我國信息化發展,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堅持站在國家戰略高度長遠規劃,正確處理信息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從現代化全局高度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趨勢,從工業化發展角度看融合需求,持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二、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著眼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強規劃制訂和政策引導,統籌布局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衛星通信網等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寬帶、安全、泛在、融合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三、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變革的大趨勢,抓住機遇,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完善組織管理和協調推進機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核心關鍵技術突破,發揮優勢,選準突破口,努力構建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帶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
四、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堅持推進信息化建設與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并重,不斷提高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水平,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要加強統籌協調,一手抓信息化發展,一手抓信息安全保障,堅持發展與管理并重,以安全保發展,在發展中求安全。健全完善法律規范、行政監管、技術保障、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工作格局,促進信息社會得以健康發展。
五、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發揮信息網絡技術滲透性強、資源共享率高、帶動作用大的優勢,推動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充分發揮信息網絡技術在個人、企業、政府和社會其他各領域的作用。
結合以上五個方面,大力推進信息化,是覆蓋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
( 汪禮俊:民建石景山工委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中心副主任)
|